中國豬肉需求在2014年達到頂峰時期的5719萬噸后,就呈現出持續下跌的趨勢。而在2014年之前,豬肉需求每年的平均增長可達到5.7%。2018年,中國豬肉消費量為5595萬噸,遠低于2014年,較2017年5611萬噸,同比下降0.3%。豬肉產量2018年較2014年則減少了3.63%。
唯一肯定的是:中國將減少豬肉消費量
Dennis DiPietre(美國):如果你用中國非洲豬瘟前的豬肉消費量減去非洲豬瘟造成的死亡數來計算中國的進口需求,那么你就要失望了。盡管非洲豬瘟病毒對人類無害,但黑市豬肉(來自非洲豬瘟感染豬的出售)對消費需求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中國人可快速轉換蛋白質來源,比如過去禽流感爆發時,將消費從禽肉轉移到豬肉。消費者首先關注的是健康。
中國豬肉消費的季節性增長在秋季和冬季,尤其是2月份臨近新年時。距離所有額外的季節性需求已經幾個月了。此外,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放緩,意味著收入減少、失業、工廠關閉、出口下降和住房/公寓信貸問題,所有這些都抑制了對食品等必需品的需求。開始轉向更便宜的動物蛋白替代品。
中國的城市化率仍在58%左右(世界銀行,2017年),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國非洲豬瘟問題的規模以及后續問題,特別是未來最終如何解決和預防,可能導致中國人民對蛋白質消費模式的永久性轉變。而最有可能的替代品將是禽肉和牛肉。
中國豬肉消費持續下降的原因?
其一,人們開始追求健康飲食,城市化發展帶來飲食多元化,豬肉在飲食中的比重大幅下降,而在肉類當中,牛肉、羊肉、禽肉都出現了持續增長,唯獨豬肉在下降。
數據表明,在非洲豬瘟到來以前,豬肉的消費已經在下降了。
其次,2015 年農業部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認為,家庭中 60 歲以上老人的比例每增加 1%,將導致家庭人均肉類消費減少 0.5%。豬肉消費量減少與中國老齡化進程有相關性。
其三,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民工是豬肉消費的變量,從2015年開始,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以前長期兩位數陡降到一位數,并持續走低。與此同時,2017、2018年,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
目前,非洲豬瘟也導致大量消費者主動減少豬肉消費。因此,供給減少的同時需求也在萎縮,可以減少潛在的供給缺口。事實上,消費者早就飲食升級越來越多地轉向牛肉、魚類等商品,尤其是新零售大幅擴張就是以提供生鮮高檔食品為主要特點。
中國肉類價格相比國際市場較高,價格倒掛刺激了一些走私活動,尤其是從東南亞進口冷凍牛肉、豬肉等。中國應該開放更多口岸,增加更多進口配額,完全可以緩解中國豬肉潛在供給缺口帶來的風險。事實上,去年中國進口豬肉數量持續下降,為119.28萬噸,同比下降1.97%。
因此,當前不宜夸大中國豬肉短缺風險,可以擴大進口各種肉類,而養豬產業的規?;潭却蠓嵘?,增加供給的能力也大大增強,在豬肉消費平穩,且有所下降的條件下,很難出現大規模的短缺現象。當然,豬肉價格適當上漲是有利的,因為過去多年,中國豬肉價格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始終在低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