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越南湄公河沿岸正在建立一些試點工廠,旨在展示水產養殖和光伏發電的雙重土地利用如何解決越南對土地和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

越南目前正在經歷快速的經濟和人口增長。其能源需求目前每年增加10%,土地使用競爭正在增加。這就是為什么“太陽能+水產養殖”作為資源高效和綜合多層生產系統(蝦)會興起。目前,越南這一套系統是由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及其合作伙伴建立。
Fraunhofer ISE已代表德國國際合作領域的服務提供商GIZ,對2018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蝦類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的潛力進行了可行性研究。目前,該公司正在測試越南國家市場領導者Viet Uc Seafood經營的養蝦場的太陽能發電和商業水產養殖雙重土地利用的技術和商業可行性。
出于生物安保原因,越來越多的東南亞水產養殖設轉型為封閉的溫室,以防止鳥類或其他水生動物引入疾病。從理論上講,這些溫室可以集成太陽能模塊。
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們認為在封閉系統中養殖對蝦是一種有前景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利用該地區的土地和水資源。這種更有效的土地利用有助于保護剩余的紅樹林,并顯著減少用水量。此外,由于密封環境和生物絮團系統,抗生素的使用減少到最低限度。通過提供遮陽,集成到養殖室外的太陽能模塊不僅改善了員工的工作條件,還提供對動物的保護,并保持較低的水溫,從而促進蝦的生長。根據初步分析中,與傳統養殖場相比,在薄寮1兆瓦的試驗工廠每年二氧化碳減排約15000噸,以及減少75%的用水量。
另一座容量為400千瓦的工廠正安裝在一個巴沙魚的養殖場上方。太陽能模塊應高于水面,這將減少水的消耗,并保護魚免受捕食性鳥類的侵害。
產生的太陽能百分之百將由巴沙魚養殖場本身使用,因為該工廠是為離網運行而設計的混合動力,這將顯著減少通常用于為養殖場供電的柴油的需求。
“我們希望利用這個項目來展示將光伏技術融入不同生活領域所能產生的附加價值。”Fraunhofer ISE的項目經理Maximilian Trommsdorff解釋道。他說,水產養殖尤其如此。該項目將運行三年,并將開始在兩個較大的工廠建成之前模擬小型系統。
“在第三步中,我們將再次縮小規模,為中小型水產養殖業務開發解決方案。這將使得普通農村居民可以在所需的技術和投資方面獲得這種方法。”Trommsdorff補充說,他們的方法可以為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提供很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