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節,養豬人應該過得相對前幾個月舒坦了一點。
就在節前,眾多利好消息接踵而至,先是多部委連續發布17條措施鼓勵養豬,隨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為恢復生豬產能、保障市場供給提供了全方面的政策支持,為生豬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設計了路徑。
最令人振奮的則是9月10日,中國農科院發布我國非洲豬瘟疫苗研制又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非瘟疫苗研發已是神速,短期恐難以上市
在許多人看來,非瘟疫苗的上市似乎已進入倒計時,今年就能用上非瘟疫苗了?不過事情未必總是按照想象來發展,某權威專家在近期一個行業會議上就向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透露,非瘟疫苗應該會在明年一個適當的時候正式推出上市。也就是說非瘟疫苗今年和養豬人見面的機會比較小了。
這并非筆者有意給養豬人們潑冷水,恰恰相反。目前中國的非瘟疫苗研究進展已經可以用神速來形容。根據農財寶典7月刊封面專題的報道,根據我國《獸藥管理條例》、《獸藥注冊辦法》、《獸用生物制品注冊分類及注冊資料要求》的要求,疫苗從研發到推出需要完成包括實驗室研究、臨床試驗、技術評審、獸藥復核檢驗、復審等幾大階段。
在一切進程順利,不出現補充數據、復核不合格等的情況下,不算臨床實驗時間,滿算評審、復核流程時間需要280個工作日。實際情況下,包括臨床實驗、材料準備等時間,申報階段通常情況下需要3-5年。但如果是通過基因工程手段人工改造的弱毒,還需要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17年修正本)》在臨床實驗前先進行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這個過程又大概需要2-3年。根據以上總體計算下來,假設非洲豬瘟基因缺失疫苗已經準備進入臨床階段,按照普通基因缺失疫苗流程計算其推出可能還需要5-8年。
但非洲豬瘟疫苗意義重大,并不能完全作普通疫苗看待。目前臨床試驗前的階段原本通常要2-3年,現在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高效完成??上攵?,接下來的階段肯定也是會以超常規速度進行。這種速度會有多快呢?以2006年“高熱病”作為參照,從2006年8月確診并分離得到高致病性藍耳病毒株(江西株),至2009年1月江西株高致病性藍耳病弱毒疫苗初步投入應用,經歷了2年半;至200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經歷了近3年。不過必須指出的是,高致病性藍耳病疫苗并非人工改造疫苗,因此不需要做轉基因生物試驗。我們可以看到,總耗時2年半已經是非常極限的速度。這也是大部分專家認可的符合科學的最快速度了。一定要今年就用上非瘟疫苗,恐怕你還得擔心這個疫苗的可靠性。
沒有疫苗,復產同樣可以成功
盡管今年沒有非瘟疫苗是大概率事件,但豬還是得養下去。特別是如今的養豬已經上升到了國計民生的高度。如今這個豬價是許多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水平。有豬就能賺,許多人已經摩拳擦掌準備重出江湖。但沒有疫苗,誰也不愿意貿然再次成為非瘟的犧牲品。沒有疫苗,要復產還是只能從生物安全這個艱難但確實有效的方向努力。
國家也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中國農科院在發布非瘟疫苗的好消息的同時,也專門發布了《豬場復養技術要點》,指導豬場開展復養工作。要點的核心內容依然是我們已經聽專家強調過無數遍的內容:復養是一項基于生物安全措施的系統工程,涉及條件保障、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環境控制、疫病防控等。最終成功的關鍵還是要將方案落實,真正做到以多重阻斷與殺滅、建立標準操作規程為生物防控核心,涵蓋清場消毒、人物豬車流動、舍內操作等各個環節。
必須承認,目前有許多養豬人或者因為此前的失敗太過慘烈,或者因為覺得技術難度太大,并不敢以做好生物安全的方式開始復養,他們始終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疫苗上。疫苗一有風吹草動便有一大批養豬人開始跟進。這種將豬場未來完全壓在疫苗上的心態其實就是賭博。然而養豬不是賭博,從一個最簡單的時機的角度來分析,現在的高豬價是建立在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基礎上,可是如果真等到疫苗正式推出,所有人都蜂擁而上,還能維持這個豬價嗎?能賺錢的依然是現在就通過做好生物安全提前開啟復產的這批先行者。
每一個養豬人當然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的豬場能力有限,覺得有疫苗會比較有保障,選擇相信疫苗,的確可以安心等疫苗出來。但即使有疫苗也不代表不用去關注生物安全,只有這樣才能帶來養豬業的真正升級。經過非瘟的洗禮之后,如果豬場還不能在整體上將生物安全水平徹底提高,這次非瘟的學費可以說是白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