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痛心之余,也不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一些豬場在非洲豬瘟下如此不堪一擊?

恐怕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非洲豬瘟是世界頭號豬病,近百年來整個國際上都拿它沒有任何辦法。
不可否認,非洲豬瘟的確是世界性難題,因為這個疾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十年來,實際上每當有一個新的疾病出現,給我國養豬業造成的損失都是非常慘重的,例如在非洲豬瘟之前的豬偽狂犬、豬藍耳病等等,所以我國養豬業的脆弱顯然不能完全歸咎于非洲豬瘟的問題。
從過去的養豬過程中可以看到,我們一直在以一種“應付式”的思維理念去防控疾病,比如遇到細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我們首先考慮的是使用藥物來治療或疫苗來預防。除了依賴二者之外,卻很少從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乃至人與豬之間的交往方面去思考疾病的防控。
在這種思維理念下,突然面對非洲豬瘟這類無藥物和疫苗可用的疾病,我們自然是難以應對。
非洲豬瘟的到來,暴露了我們過去對疾病防控認識的不足,突顯了我們養豬思維理念的落后和整個行業系統的不完善,這也是多數豬場防不住非洲豬瘟根本原因。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養豬業開始搞規?;a,并廣泛采用國外的養豬方式。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引入了歐洲和北美的種豬、營養標準、疾病防控模式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是照搬了一些形式上的東西,最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即養豬的思維理念,或者是,學到了卻到沒有很好執行。
如今,我們養豬的思維理念還是習慣于以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為目的,而沒有考慮到長遠的利益最大化。拿豬場的生物安全來說,從去年8月份發病至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養殖戶也愿意花錢做消毒工作,但往往談到更多具體措施的時候,就覺得太難了、太復雜了,而不愿意去做。為什么不愿意去做?因為他們只寄希望于消毒能立竿見影,卻沒有考慮到生物安全是一項長久的設計和制度,這與指望疫苗就能解決問題的想法,其實是如出一轍的。
這樣的思維理念還體現在:為了控制疾病,過度追捧疫苗和使用獸藥;為了節省欄舍,高密度飼養;在育種時優先考慮生長速度,甚至有可能在育種上忽略抗病力;在飼料營養方面,以提升料肉比為主等等。諸如此類,也許讓我們短期內獲得了收益,但也埋下了重大隱患。
因此,在經歷這次教訓后,我國養豬行業的轉變勢在必行,其中最不能忽略的便是思維理念的轉變。否則,可能若干年后再出現一個新的疾病,我們還會重蹈覆轍。
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思維理念去養豬?
簡單來說,要在追求經濟利益與滿足豬的真實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可長遠發展的平衡點。
什么是豬的真實需求?其實就是豬本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過去我們總是按照人的習慣來考慮豬,反而給豬的生存造成了很多人為干擾,給豬帶來了較大的應激,導致豬處于不健康的狀態。例如過去我們常說把豬當做孩子來看待,這是我們養豬過程中的一個誤區。
因此,我們轉變思維,應該從了解豬的真實需求開始,在這方面,業內已經有了很多相關研究,養殖戶可多加強這方面的知識。我們只有通過滿足豬的真實需求,讓豬群持續的保持健康,才能獲得長遠的利益和發展。包括我們怎么養好豬?生物安全到底應該怎么去做?也可以從豬的真實需求里面去尋找,并以此形成屬于自己養豬的思維理念,才不會人云亦云,只能生搬硬套。
思維理念主導著人的行為,是影響我們的養豬生產的根本。在非洲豬瘟下,如果沒有好的思維理念作為支撐,再好的藥物、疫苗、場地、設備,也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豬場做了生物安全,卻仍然中招的原因。同時,當前不少養殖戶都在進行復養或準備復養,然而總體成功率并不樂觀,對于這種情況,養殖戶不能再走回老路,應該先轉變思維理念。


當然,轉變思維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非洲豬瘟下,整個形勢倒逼我們必須盡快轉變思維理念,尤其是以下幾個群體:
一、豬場:要認識到自身是主體,在非洲豬瘟防控中起著主導作用,不能過度依賴政府,以及埋怨政府;
二、政府:要更多考慮如何去引導豬場做好防控工作和減少大環境中病毒載量,不應該采取大包大攬的保姆式方式;
三、養豬協會:要認識到自身承上啟下的作用,積極對政策理念、先進技術、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并聯合各方資源,以更好的為行業服務。
四、廠家:要認識到自身職責和擔當,應為養殖戶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產品,與養殖戶形成命運共同體,而不能為了銷量進行夸大和虛假的宣傳,坑騙養殖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