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美,美在太湖水。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擁有405公里長的湖岸線,流域地跨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左右。2007年藍藻危機暴發后,太湖水環境整治引起重視,江蘇開始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湖。
截至2018年,太湖湖體水質從2007年的Ⅴ類改善為Ⅳ類,總氮濃度近30年來首次達到Ⅳ類標準,連續11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治理工作取得成效。日前,《工人日報》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實地探訪了太湖治理情況。
科技加持,綜合系統治湖
太湖不僅是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城鎮化程度最高、工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全國五大淡水湖中,太湖污染成因最為復雜,治理難度也最大。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今年1月~8月,太湖流域水質繼續保持穩中趨好態勢,湖體均水質為IV類,15條入湖河流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III類。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費志良認為這得益于科學治理、精準治污的堅持。
在蘇州市吳江區的東太湖區域,記者看到由衛星遙感、自動監測、人工巡測、無人機查看等組成的一張“天地一體”的監測預警網絡可24小時監測太湖的水質變化。全國人大代表崔根良介紹,他的公司與上海同濟大學、江蘇河海大學共同開發研制,在太湖流域試點光纖感知監測網。這個被譽為新一代的“水環境監測網”系統融合運用了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海洋觀測網等技術,為國內首創,可實現對水生態系統的實時動態監測。
位于宜興丁蜀鎮的蓮花蕩農場的生態轉型,是從被動治理到主動治理、鐵腕治理轉向科學治理的一個縮影。蓮花蕩位于入太湖河流烏溪港的上游,2011年開始流轉魚塘、復墾耕地。2017年3月與江蘇移動、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引進物聯網技術,打造“智慧農業小鎮”。
如今,蓮花蕩稻香鴨肥,一派田園風光。“以前的蓮花蕩可不是現在這樣,周圍都是圍網養殖、魚塘和養殖場,環境臟亂。”丁蜀鎮農村工作局副局長李天濤告訴記者。
生態旅游,發展特色農業
促進開發利用環太湖生態景觀資源,打造環太湖世界級旅游品牌,對引導和支撐環太湖地區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范蠡而聞名的無錫蠡湖曾一度成為太湖水污染的重災區,水質常年處于劣V類。從 2002年開始,無錫市對蠡湖先后實施了生態清淤、污水截流、退漁還湖、動力換水、生態修復、湖岸整治和環湖林帶建設等“六大工程”,并總結出“蠡湖經驗”在全國推廣。
如今,蠡湖9.1平方公里的水域波光瀲滟,配套相應的文化經典和主題公園,吸引不少市民來此游玩。2013、2014連續兩年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從廢棄礦山到盆景一條街,從過去的賣石頭到現在的賣風景,江蘇宜興張陽村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與旅游相結合的特色產業。從2000年全村開展大規模礦山禁采整治行動開始,當地大力發展以花卉苗木為主導的品牌農業,推進生態旅游與民俗旅游、休閑旅游深度融合。張陽村黨總支書記李上彬介紹道:“全村現有農家樂民居民宿等70余家,旅游綜合收入達9000余萬元,苗木等特色種植銷售收入1.3億元左右。村民收入不斷提高,去年人均年收入達3.87萬元。”
據江蘇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宋玉波介紹,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以來,環太湖地區多渠道投入資金約20億元,一些重點區域如太湖景區以及無錫、常州、蘇州等城市周邊的礦山地質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立法護航,治水進入攻堅期
“堅持立法優先,以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長江水環境。”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副主任張弛表示,歷年來,江蘇共制定71部生態文明類地方性法規。
2004年,江蘇首開我國大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立法之先河,率先制定了《江蘇省長江水污染防治條例》(2018年3月第三次修正),提出“先規劃、后開發,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成為我國流域污染防治立法的亮點。
在2007年發生藍藻暴發事件后,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及時啟動對1996年制定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修法程序,“按照標準最嚴格、手段最嚴厲、監控最嚴密的要求,修訂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和重點行業排放標準,收嚴總氮、總磷排放限值。”張弛說。
同時,江蘇還在全國首次將河長制寫入地方性法規,落實河道管理保護地方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部門聯動綜合治理長效機制,明確了河長制的考核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等主要內容。
此外,江蘇推行經濟與法律手段相結合的生態補償立法。其中,蘇州于2014年在全國率先制定頒布《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將全市165個濕地村、64個水源地村納入生態補償范圍。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投入生態補償資金超過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