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9月豬肉價格漲勢趨緩,較上個月縮小6.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一大批“破局”新舉措的落地以及多個供應國競相入場也正增強我國豬肉市場的供應能力。
據報道,近期我國的相關措施將再度落地,包括采取養殖補貼、完善社會救助等措施,促進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上半年,為增強豬肉供應能力,我國已安排投資37億元,支持生豬養殖能力建設,并給予養豬戶適當的補助;此外,還有3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投放入市場,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約55億元,緩解了豬價上漲對生活成本造成的影響。
除此之外,中國目前也正積極開拓相關進口來源,并開展相關檢查工作,對進口豬肉、冰鮮肉等產品優先通關驗放,提高口岸通關效率。而從最新一期的海關進口數據來看,9月份我國豬肉進口16.2萬噸,同比增長71.6%,金額逾2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2.5倍以上——不管是進口增量還是價格漲幅均大幅增加。
在中國市場對豬肉需求的強勁增長之下,多個國家開始獲得對華供應的更多機遇。據媒體10月24日報道,哈薩克斯坦農業部宣布和中國簽署一項貿易協議,哈薩克斯坦養豬戶將被允許向中國出口豬肉產品,該國透露,第一批豬肉將在今年年底前運抵中國市場,且預計未來對華豬肉供應量將達到10萬噸。
此外,為擴大農產品在華市場份額,巴西也于近日親自趕往中國,據悉,目前巴西國內近三分之一的豬肉產品都是被中國買家買走。實際上,今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加大豬肉進口量。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豬肉進口量累計達132.6萬噸,同比增長43.6%,這已經超過了2018年全年的進口水平(119.3萬噸)。
不過,并非每一個豬肉生產國都能享受這波紅利。據10月25日最新消息,截至當地時間周四,美國豬肉期貨的價格在過去7個交易日內出現了6次下跌,主要原因正是“生豬價格疲弱以及出口數據令人失望”。據悉,截至10月17日當周,美國的豬肉出口量為2.047萬噸,創下了近五周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對亞洲最大市場的出口量僅為2002噸。
這顯然大幅出乎了市場的預料。要知道,本月初,美國與日本正式簽署貿易協定,日本將為價值約72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打開市場,這也將進一步推動包含美國豬肉在內的農產品的出口。不過,從美國提供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美國豬肉對日出口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同比下降了3%,拖累美國在日本豬肉市場的份額下滑了1.6%。
此前,美國曾透露日本已在進口玉米的問題上松口,或將“接盤”275萬噸美國玉米,但隨后日本否認了這一說法,稱還未就玉米購買同美國達成一致。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農產品的出口情況恐怕并未如想象中樂觀,尤其是在亞洲市場需求大幅上升的當前,該國還能否享受到作為主要出口國的紅利,恐怕也得打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