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農耕水稻種植,為人們帶去可口的糧食之外,還帶來了額外的一份“資產”——稻花魚。“稻魚共生”成為了勞動人民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的“智慧之舉。”
水田曾被農民視為金貴的土地,但長期以來單純水稻種植收益并不明顯。今年以來,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通過發展“稻魚共生”模式,為村民增加收入近30萬元,“稻魚共生”拓寬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路。
“禾魚共生”作為一種相互依存的生長模式。在稻田里,滋長的稻花、小蟲都是魚的“大餐”,魚糞則成為水稻生長的肥料,魚還能為稻田清除雜草和害蟲,糯禾和田魚形成和諧共生系統。
龍額鎮歸養村的香禾糯是“水牛毛”香禾糯,亦稱“紅香禾糯”。該香禾糯是歸養村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根據特殊氣候、土壤和地理環境選育栽培出來的優良糯稻品種系列,是一種寶貴而獨特的中國本土農作物品種遺傳資源,被譽為“一畝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飯全寨香”,該禾糯已成為當地侗族群眾的農業特色產業,也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稻因魚而優,“禾魚共生”模式使梯田禾稻長勢良好、產量大幅提升。魚因稻而貴,散養在高山稻田里的鯉魚,因生長環境無污染,食取稻花,魚肉質地細嫩、味道鮮美。
“稻魚共生”是一種實現了“一田兩用、一田雙收”的雙贏模式。
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正是看中這一優勢后,在歸養村實施“禾魚共生”高產示范工程獲得成功。今年,該鎮在推進脫貧攻堅的產業扶貧工作中,以“先建后補”方式,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在歸養村實施了200畝“禾魚共生”生態工程喜獲豐產,禾魚產量分別由原來畝產350公斤、10公斤提高到450—500公斤和30—35公斤,實現了禾、魚“雙豐收”。通過支部引領,合作社帶動,吸引廣大村民爭相投入“禾魚共生”種養模式,形成“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的發展思路,促進農業綜合開發,拓寬農民致富增收的渠道。
“在實施‘禾魚共生’種養模式中,禾花魚能為村民帶來每畝1500元增收,而且“水牛毛”香禾糯也比常規禾稻增收三成以上,每畝可增收3000元,禾魚每畝共計增收4500元。相比傳統種養模式,禾魚綜合種養真正實現了‘一畝雙收’的好效益,是引導群眾走向脫貧致富的增收渠道。”村監委主任石光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