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腸大水面池塘養殖技術應用與示范”在遼寧省錦州凌海市通過了專家現場驗收。項目成功打通了海腸人工養殖的最后一關,為海腸大范圍人工養殖和資源恢復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海腸學名為“單環刺螠”,是一種長圓筒形的環節動物,渾身軟糯無毛刺,呈淺粉黃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韓國沿海地區的名貴海鮮食材,是我國山東、河北和遼寧沿海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珍品,被譽為“裸體海參”,海腸撈飯、海腸水餃等均為大連、山東等省市地方名菜。海腸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檢測,海腸體壁富含16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和礦物質,每百克濕重海腸體壁含氨基酸6.43克、蛋白質8.22、鈣27.6毫克、鐵31.9毫克、鋅1.5毫克。
近年來,海腸自然資源數量日趨下降,市場售價達150元/公斤以上。雖然海腸人工育苗技術早已獲得成功,但因其養殖后期滯長、出皮率較低等原因,規?;斯ゐB殖仍未廣泛開展。
自2017年起,大連海洋大學周一兵教授、楊大佐研究員團隊與大連益納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根據海腸的生物學特性,改進傳統池塘養殖模式,從池塘選擇、養殖容量估算、初級生產力調控以及越冬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經過兩年多的不斷嘗試和努力,在1200畝的大水面近海池塘成功實現了海腸人工養殖。經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遼寧師范大學等單位專家們的現場測定,養殖海腸規格齊整,皮質厚重,18個月的養殖周期內,商品海腸平均體重達60g以上,日均捕撈量達1000公斤以上,畝產值達1.2萬元以上。
海腸大水面池塘養殖的成功,不僅能夠提供優質蛋白、豐富百姓“菜籃子”,也為我國北方重要海珍品人工養殖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模式保障,推動漁業提質增效、促進漁民增收。此外,海腸對硫化物有較強的耐受與解毒能力,人工養殖技術的突破未來將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發揮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