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睿畜科技營銷總監聶志東博士在VIV畜牧云智庫·全球直播間分享數字化手段在豬場產生的價值,以及睿畜科技多年來的數字化項目落地經驗。
以下為他的分享:
01
產業數字化現狀
數字化升級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數字化加速著各行業的轉型升級。
而數字化的目的在于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因此對于傳統的畜牧行業來說,是否有價值的評判標準就是核心經濟指標如PSY、料肉比、出欄率等指標的優化,以及成本的降低。
宏觀來看,數字化技術拉動著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尤其是在第三產業服務業中,例如大家近年來常用的外賣平臺、網約車等服務,都是在數字化浪潮中發掘出的新商業價值。
不過當我們放眼傳統產業,它在數字化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從下圖可以看出,我國農業占GDP比例較低,而且在數字經濟中的比例更低,同時近三年的增長速度也十分緩慢。
在數字化浪潮中,農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換個角度看,農業與其他產業存在的數字化差距,也正是機遇所在。所以這也是其他行業資源不斷涌入這個傳統產業的原因之一。畢竟增長空間大,機會還很多
02
畜牧業數字化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畜牧業數字化先行者,睿畜科技基于過去多年經驗,分析總結出行業可落地的數字化價值。
從供應鏈金融開始,到母豬信息化管理,再到肉豬的生長管理、資產監管、銷售,最后到豬價的風險控制。
這6大環節,保守估計能夠產生的新商業價值超過365元/頭。折算下來,每年出欄2批豬,也就是每一天每一頭豬能夠多創造2塊錢。
可以看到,行業可落地的新商業價值是非常有潛力的。但是為什么明明價值清晰可見,轉型還是如此困難呢?
目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面臨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問題。
不愿轉是因為中國幾千年的養豬文化都是人工參與全流程,以此固化而成的傳統觀念影響轉型決策,多數人目前還不相信新技術的實用性。
不敢轉是因為行業內從事信息科技的人才相對較少,需要持續性積累科技與人才來完成漫長的轉型,否則即便是有想法也不敢動手轉型。
不會轉是因為數字化的難點除了技術儲備,更在于將技術進行實際落地。因此即便有信息技術的人才,仍然需要積累技術落地經驗。
03
睿畜科技的落地經驗
睿畜科技在過去與多家畜牧企業的項目落地案例中,探索得出的4點轉型經驗:
1)轉型策略:企業需要確定可落地的轉型目標,同時需要有可落地的小項目。數字化一定是和企業的戰略轉型、業績增長相匹配的,也需要是可執行的。
2)技術團隊:數字化養殖涉及多方面的技能,需要企業在軟件、硬件和信息技術都有人才儲備。因此養殖集團可以通過內部搭建團隊,同時和外部落地經驗豐富的技術伙伴進行合作。
3)數據采集:數字化基于可信賴的數據源,首先需要實現數據自動化采集與分析。而后期的預測、預警等業務場景的應用,都是基于及時準確的數據。因此可以先選擇簡單的技術實現自動化數據采集。
4)用戶體驗:一線工作量不變或減少。成功轉型的核心是把系統用好,因此項目在操作層面需要簡單,不能增加一線用戶的工作負擔,否則難以大面積推廣落地。
下面和大家分享幾個睿畜科技的數字化落地項目:
母豬管理信息的自動化
母豬的信息化軟件早就存在,但是卻因為給一線員工增加了過多的工作量而無法真正發揮作用,同時數據錄入流程繁瑣也導致信息錯漏頻發。
因此,核心生產指標的管理仍然無法準確量化,始終由人工經驗驅動。
對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為企業提供全自動/半自動的錄入方案,高效準確地把數據接入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從而確?;谏a數據的分析與決策是有效的。
作為目前市面上首先在豬場落地業財一體化方案的科技公司,睿畜科技目前已經服務養殖集團300萬+生豬、政府監管部門500萬+生豬、畜牧保險30萬+牦牛。
在技術層面,通過AI技術做智能判斷,RDIF技術做身份識別,計算機視覺技術做智能監控,最終三層技術組合形成數據閉環,提升養殖企業出欄率1%~2%,降低頭均成本1-2元/kg,提升資產安全性,ROI>20倍。
賦能政府監管
此外,對于政府監管來說,他們希望屠宰場檢疫票中的生豬信息與實際信息相吻合,以便于明確當地的生豬存欄,確保供應穩定,扶貧政策精準落實。
我們提供智能手段幫助他們自動采集客觀且準確的數據,讓監管更加透明可靠。
04
總結與展望
可以看到,在行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數字化技術已經在多個養殖環節陸續落地。
同時,對于產業鏈來說,數字化技術保守估計能夠在每頭豬上產生的價值超過365元(約10%的銷售額)。
我們堅信在大家持續推動下,生豬數字產業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