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豬產業關系國計民生。良種是保障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提升生豬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生豬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高,良種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有力地支撐了現代生豬產業發展。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種豬性能還存在差距,育種基礎工作相對薄弱,新技術應用總體滯后,育種機制還不完善。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務院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穩定生豬生產以及建設現代種業有關部署要求,現就加快生豬種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強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利用。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啟動地方豬遺傳資源狀況摸底調查,持續開展地方品種搶救性保護行動,降低資源滅失風險。合理規劃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保種場,加快備份場建設,全面落實國家和省級保護品種主體責任,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組織開展地方品種登記,實行統一身份信息管理。加快構建地方豬遺傳資源DNA特征庫,發掘優異基因,提高利用效率。加強地方豬的開發利用,堅持保用結合,以用促保,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二、完善生豬種業創新體制機制。各地要積極落實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各項任務,相關項目要優先支持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鼓勵支持利用地方豬遺傳資源創制育種新素材。深入實施《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2019—2022年)》,參與單位所在省份要高度重視、主動關心、積極支持。發揮地方豬育種協作組作用,實施地方豬優質種質創新聯合攻關,持續推進企業自主育種,生豬種業優勢省份要整合企業、科研力量,開展省內或跨省間的區域性聯合育種。加強種豬生產性能測定,完善遺傳評估體系,加快基因組選擇等育種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持續選育提高種豬遺傳進展,培育新品種、新品系。發揮生豬種業技術支撐機構和行業協會作用,多層次、多渠道組織開展育種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技術先進、運行規范、服務高效的社會化育種服務組織。
三、著力保障優良種豬供給。完善現代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提高良種供應能力。加強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管理,實施動態調整。支持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和種公豬站加大疫病凈化力度,至2025年末全部建成省級以上非洲豬瘟或其他動物疫病凈化創建場或示范場、無疫區或無疫小區,未完成的取消資格。支持建設一批現代化高標準的商業化種公豬站,推廣人工授精新技術及冷凍精液保存技術,加速優秀基因傳遞。加快種豬場(含地方豬保種場)基礎設施升級和改造,提高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種豬標準體系建設,鼓勵制定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加強種豬生產和市場供應統計監測,為生豬生產提供引導,加快生豬良種推廣應用。
四、強化種豬市場監管。加強豬遺傳資源出境和對外合作研究利用的管理,防止珍貴稀有資源流失。合理引進和科學利用國外優良種豬資源,嚴格執行種豬及精液進口技術要求,防止低水平重復引進。提高種豬生產經營許可管理水平,嚴厲打擊無證(含過期、超范圍)生產經營。加大種豬及精液抽檢力度,規范市場行為,督促企業提高產品質量。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有關要求,通過現有資金渠道,統籌支持地方豬保護工作。配合生態環境部規范禁養區劃定管理工作,不得擅自、超范圍將地方豬保種場、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劃入禁養區,對禁養區內確需關停搬遷的,要優先安排用地支持異地重建,先建后拆。按照市場化和風險可控原則,打好保險金融組合拳,積極穩妥開展種豬活體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等引導作用,更好滿足生豬種業融資需求。保障符合條件的種豬和仔豬調運,不得層層加碼禁運限運。
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對本地區生豬種業高質量發展負總責,制定專項規劃或納入本地區畜牧業和種業發展規劃重點支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特別是生豬種業和產業優勢省份,要研究出臺激勵政策,支持企業加快提升科研創新和良種繁育能力。強化宣傳培訓,講好生豬種業故事,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體系、技術聯盟作用,合力促進生豬種業平穩健康發展。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