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記者走進“牛老大”現代化生產管理調度室,對“智慧”養牛進行了一番體驗。
托依堡勒迪鎮鎮長艾買江·依米提介紹,“牛老大”肉牛養殖小區計劃投資5000萬元,占地面積600畝,分兩期建設牛圈60座以上,規劃養牛上萬頭。第一期已建成38座牛圈,存欄量2638頭,其中生產母牛2224頭,都是西門塔爾牛,“該養殖小區采取托養模式,是一個‘托牛所’,全鎮現在已有147戶養殖戶把牛送來托養。”

先看牛圈。每個牛圈都有編號,還安裝了攝像頭,監控視頻通過網絡傳送至調度室計算機和電子大屏,可隨時查看。
之后看牛。放大視頻,可以看到每頭牛耳朵上都有電子耳標。耳標上的編號,就是牛的“身份證”。電子耳標會發出信號,牛圈安裝的無線讀卡器接收后,將每頭牛的身份、譜系、活動情況、投喂次數等信息及時傳輸到調度室大屏上。每頭牛的體重變化、懷犢情況、防疫記錄、疾病情況等重要信息,由專職工作人員進入系統實時更新發布。
“這就是我們鎮畜牧養殖的大數據實時展示系統,配套的還有手機APP。”艾買江拿出手機,打開APP,屏幕上各類信息同步可見。
艾買江介紹,每個牛圈或每頭牛的信息都可單獨調閱,據此可以量身定制飼養護理方案,特別是母牛懷犢后可單獨護理,實現精準飼養、個體管護,做到育肥短長肉快,母牛產犢安全無憂。
“信息化養牛最突出的優點是成本降低。”艾買江說,“以前,一名工人一年最多只能管護50頭牛,現在一名工人一年可以管護150頭牛。其次是統一防疫,個體治病,平均費用下降10%左右。另外,規?;B殖和精準投喂,讓飼料成本大幅降低,單頭牛測算最高降幅達到40%。”
成本的降低讓“牛老大”肉牛養殖小區效益可觀。據測算,一頭牛每天托養費加飼料費平均7元左右,按目前市場行情,育肥出售可凈賺6000多元。母牛產犢,一頭牛犢可凈賺1萬元。
“將來,‘牛老大’肉牛養殖小區要達到1萬頭規模,在軟硬件支持下,一部手機就可以管理整個養牛場。”沙雅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張海濤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