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智能養殖,其實畜牧行業大企業早有涉及,例如溫氏集團早在幾年之前就成立了物聯網研究院;近兩年牧原董事長秦英林在全國各種畜牧大會上一直在關注和討論智能化相關話題;2019年影子科技聯手揚翔股份發布3D智能養豬技術;揚翔股份更是借助智能化手段一度將豬肉成本將至3.5元/斤等等。在大企業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智能飼喂、智能環控等成熟的智能養殖技術陸陸續續在規模養殖場中示范應用,可以肯定,智能養殖的優勢已經被肯定,更多養殖者想用智能化來進行更加精準、科學的管理。
而今年,智能養殖更是迎來巨大風口。首先,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以來,疫情形勢依然不容放松,甚至近期非洲豬瘟疫情再次頻發,減少人豬接觸,增加豬場生產管理流程的線上化成為豬場急需解決的問題;其次,2019年伴隨著5G的落地,養殖場實現數據化智能化在硬件設施上可以獲得更好的保障和支撐;再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從線上辦公、數據抗疫到智能機器人送餐、送藥等,整個畜牧行業都非常直觀感受到了數據和智能的作用,為行業完成了科普,也為畜牧業的智能化、數據化發展帶來了新時機。加之畜牧大集團企業擴張以及外行巨頭跨界而來,在豬場建設之初也會更多的加入智能化元素。那么智能化豬場到底是怎樣幫助豬場做到有效的非瘟防控和節本增效的?數據!智能化的優勢就是能夠隨時采集豬場的管理數據、整個養殖場景的數據,然后根據算法模型,通過機器的自主分析,給出相應的執行標準。以智能飼喂為例。
智能飼喂用數據實現豬場的“防非+節本增效”
智能飼喂顧名思義,就是將智能飼喂終端、傳感器與養殖數據分析系統結合,根據豬只日齡、背膘、當前生產需求(如果是母豬還要考慮母豬產前限飼產后一周逐漸增量的特殊需求)來制定群體采食計劃,通過各類傳感器探測豬只的采食活動和食槽剩料,結合下料數據和飼喂控制器實現精準水料投放。具體來說:感應控制,即產即食,可減少飼料浪費,降低飼料成本;智能自動化,可將作業程序化化,減少人員流動降低人工工作強度;聯動背膘測定和日齡設置,自動調整飼喂量,提高了豬只的日增重和飼料效率,縮短飼養周期;采食異常實時推送,及時掌握豬群動態。整體來說,智能飼喂系統用數據管理養殖,在最大化采食量的同時減少飼料浪費和剩料,從而實現精準飼喂,達到多吃料、少浪費、成活率高、快出欄的目的,最終達成有效的降本增效,保證豬場安全。
一位智能養豬解決方案供應商,深圳市智信農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信農聯)的技術負責人,根據自身平臺多年為客戶提供智能飼喂設備的經驗得出這樣的數據:智能精準飼喂系統的使用可以降低30%的勞動強度,減少15%的飼料浪費,提高母豬PSY2~4頭,而育肥豬則可以提前7~10天出欄。
精細化管理+科學化決策智能畜牧的兩個核心問題
中國畜牧業協會智能畜牧分會秘書長劉強德曾在行業會議上表示:智能畜牧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精細化管理。通過數據實時采集、分析和反控制能力,實現了從面向群體的粗放式管理到面向個體的精細化管理的轉變,這是智能養殖的核心優勢。二是數據的集成和數據的決策。在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通過數據的分析、處理,建立算法模型,利用數據進行透明化、科學化的決策。這是智能養殖需要突破,也是未來畜牧業智能化發展的更重要的需求。
“正如劉強德秘書長所言,我們在面向中小規模養殖場的時候,能夠集成所有的硬件、軟件和系統,不要讓他們做過多的決策,給他們提供系統式的最佳解決方案,最傻瓜式的硬件,最便捷的系統,最清晰方便的平臺,可接受的費用,滿足他們對個體化精準管理、數據獲取和科學決策的需求。”智信農聯負責人這樣描述其平臺生產是智能飼喂系統設備。據了解,智信農聯長期將研發放在豬場一線,在其強大的技術團隊實力支撐下,該平臺將智能傳感、5G通訊、云計算和養豬集合,讓智能飼喂設備的系統和細節更符合豬只的生理需要。在規模使用的基礎上,智信農聯產品已經經過五輪迭代改進,更大程度的滿足豬場降本增效、防控非瘟需求!
如今,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部分養殖者不便參加行業展會和養豬論壇,行業好的經驗不便實現共享交流。而智信農聯又一次先試先行,將其施工過的優秀智能豬場案例做成360全景展現形式,推出“VR看豬場”小程序。走進智信農聯的VR豬場,從豬場的整體鳥瞰圖到控制室,到智能哺乳舍、到智能懷孕舍,其布局、裝置等場景全都可以360度無死角的放大看清。讓全行業的養豬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近距離參觀學習,共享現代化智能養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