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p5vvh"></form>

      <address id="p5vvh"></address>

        <form id="p5vvh"></form>
        <noframes id="p5vvh">

            <sub id="p5vvh"><address id="p5vvh"><listing id="p5vvh"></listing></address></sub><noframes id="p5vvh">

            <address id="p5vvh"><listing id="p5vvh"><nobr id="p5vvh"></nobr></listing></address><noframes id="p5vvh"><address id="p5vvh"><menuitem id="p5vvh"></menuitem></address>
            ?
            ?
            當前位置: 中國智慧養殖網 ? 資訊 ? 水產 ? 病害防治 ? 正文

            水產養殖中各種真菌性魚病和各種寄生蟲病的預防及治療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中國智慧養殖網訊 發布日期:2021-07-15??來源:網絡?
            核心提示:真菌性魚病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存在于土壤、空氣或水中,在動植物的表面和體內也能生存。危害水產生物的真菌主要有水霉、綿霉
             真菌性魚病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存在于土壤、空氣或水中,在動植物的表面和體內也能生存。
             
            危害水產生物的真菌主要有水霉、綿霉、殺魚絲囊霉、鰓霉、魚醉霉、鐮刀菌及鏈壺菌等,對水產生物的危害較大,可以危害多種水產生物的幼體和成體,也可以危害其卵。
             
            傳染源既有外源性也有內源性;
             
            發病與否與魚體的健康狀況和溫度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由于殺滅真菌的藥物對機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真菌的抗體又多數無抗感染作用,所以目前水產生物真菌病尚無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進行早期預防和治療。
             
            下面介紹兩種最常見的魚類真菌性疾病水霉病和鰓霉病。
             
            一、水霉?。w霉?。?/div>
             
            【病原體】 在我國淡水魚類的體表及卵上,現已發現的有十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霉屬和綿霉屬的一些種類。
             
            【流行情況】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廣泛存在,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很廣,5~26℃均可生長繁殖,只是不同種類稍微有些不同而已,有的甚至在水溫30℃時還能生長。
             
            水霉營腐生生活,它通常長在魚體的傷口處,不感染健康魚,是魚卵和苗種階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全國各地均有流行,以晚冬和早春最為流行,水霉和綿霉屬的繁殖適宜水溫為13~18℃。
             
            【癥狀】 當魚體表皮膚因理化因素,或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素感染受損傷時,水霉侵入損傷部位,向內外生長繁殖,入侵上皮及真皮組織,產生內菌絲,引起表皮組織壞死。
             
            有時可見到菌絲穿過腸壁入侵腹腔后感染肝臟、脾臟、心臟、鰾等內臟器官,引起病魚死亡。
             
            向外生長的菌絲,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棉絮狀物,俗稱“白毛病”。
             
            由于寄生于體表的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質分解酶,機體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魚開始焦躁不安、食欲減退、游動無力,最后死亡。
             
            單性水霉可引起鮭科魚類幼魚的內臟真菌病,其最初侵入部位是胃的幽門部,隨后菌絲在腹腔內大量生長繁殖。
             
            其致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腸蠕動障礙或腸道堵塞,使餌料滯留胃內,導致孢子發芽或菌絲發育,寄生于胃壁而引起損傷,并向其他臟器擴散。
             
            在魚卵孵化過程中,魚卵因溶氧量低等引起發育停止或死亡時,亦可感染水霉,內菌絲入侵卵膜內,而卵膜外長出大量外菌絲,產生“卵絲病”,俗稱“太陽籽”。
             
            【診斷】 直接觀察魚體表有無棉絮狀的菌絲體,即可做出初步診斷。若為內臟真菌病時,應取臟器病料制作壓片后鏡檢。
             
            【防治方法】 根據活魚卵有抗霉素存在及水霉菌腐生的本質,在魚卵階段用藥物預防水霉病不是十分必要,主要是創造有利于魚卵孵化的條件(近幾年各地采用黏性卵的脫黏孵化法提高了孵化率),并且要注意的是在拉網、轉運、操作時盡量仔細,勿使魚體受傷。
             
            (1)預防
             
            在放養前,用以下的一種或兩種方法進行魚體消毒。
             
            1)8%的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體15~25克,全池潑灑,每15天1次。
             
            2)生石灰,每立方米水體15~25克,全池潑灑,成魚池每月1次。
             
            3)用5%的食鹽溶液浸浴3分鐘。
             
            4)用4/10 000的小蘇打和4/10 000的食鹽混合液長期浸浴。
             
            5)每立方米水體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潑灑。
             
            6)魚卵可用4%的福爾馬林浸浴2~3分鐘。
             
            關于產卵親魚水霉病的預防,可采用5%的碘酊涂抹傷口,有一定預防效果。
             
            (2)治療
             
            1)用15~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魚體15分鐘。
             
            2)用3%~4%的食鹽溶液浸浴病魚5分鐘;或用0。5%~0。6%的食鹽溶液進行較長時間的浸浴。
             
            3)用4/10 000小蘇打和4/10 000的食鹽混合液長時間浸浴病魚。
             
            4)白仔鰻在患病早期,可將水溫升高到25~26℃,多數可自愈。
             
            5)內服抗菌藥(如磺胺類、喹諾酮類、抗生素等),以防細菌感染,效果更好。提示水溫20℃以上時,本病一般自然消失。
             
            二、鰓霉病
             
            【病原體】 從我國鯉科魚類和其他淡水魚類感染的鰓霉的菌絲形態結構和寄生情況來看,致病種類主要有血鰓霉和穿移鰓霉兩種不同的類型。
             
            【流行情況】 草魚、青魚、鳙魚、鯪魚、黃顙魚、銀鲴等對鰓霉具有易感性,出現以鰓組織梗死為特征的爛鰓病。
             
            其中鯪魚苗最易感,以苗種階段最為嚴重,發病率高,死亡率達70%~90%,1~3齡魚也受其害。我國南方各省均有流行。
             
            國外報道,血鰓霉主要感染鯉科魚類、丁和鰻鱺等淡水魚,流行高峰期為5~10月,往往呈急性病,1~2天內突然暴發,出現大量死亡,尤其在水質不良、池底老化、水中有機質突然增多的養殖池容易發生。
             
            【癥狀】 病魚失去食欲,呼吸困難,游動緩慢,鰓上黏液增多;
             
            由于鰓霉菌在鰓上不斷生長,一再延長、分枝,而穿透魚鰓的血管和軟骨;
             
            破壞組織,堵塞微血管,使鰓瓣失去正常的鮮紅色,呈粉紅色或蒼白色,常出現點狀充血或出血現象,呈現花鰓;
             
            病重時魚高度貧血,整個鰓呈青灰色,使呼吸機能受到很大影響,病情迅速惡化而死亡。
             
            【診斷】 用顯微鏡檢查鰓絲,當發現鰓上有大量鰓霉寄生時,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1)預防 冬季結合修整魚池,清除池中過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清塘;經常保持水的清潔,防止水質惡化,定期全池遍灑20毫克/升生石灰;
             
            施肥時,必須施用經發酵處理過的農家肥;必要時全池潑灑漂白粉消毒。
             
            (2)治療
             
            1)注水轉塘。發現本病迅速加入清水,或將魚遷移到水質較瘦的池塘和流動的水體中,可停止發病。
             
            2)每月全池遍灑1~2次2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
             
            3)將50千克芭蕉心(大蕉心或香蕉心)切碎,加食鹽1。5~2。0千克,再加樂果50克拌勻,在食臺投喂,每50千克魚投上述混合飼料2。5千克,效果很好。
             
            寄生蟲病
             
            魚類寄生蟲病是指由寄生于魚體表面和體內的各種寄生物引起的疾病。
             
            這些寄生物通過掠奪魚體營養、造成機械性創傷、產生化學刺激和毒素作用等方式來危害魚類。
             
            一、原生動物病
             
            由原生動物寄生引起的魚類疾病,稱作魚類原生動物病,又稱原蟲病。原蟲是單細胞生物,形態結構簡單,個體小,肉眼不容易觀察,寄生廣泛。
             
            常見的原生動物疾病有:鞭毛蟲?。ǖ矸勐鸭自宀?、鰓隱鞭蟲病、顫動隱鞭蟲病、魚波豆蟲病、錐體蟲病、六鞭毛蟲?。?、孢子蟲?。ㄇ蛳x病、黏孢子蟲病、微孢子蟲病、單孢子蟲?。?、纖毛蟲?。ㄐ惫芟x病、車輪蟲病、小瓜蟲病、半眉蟲病、杯體蟲病、隱核蟲?。?、吸管蟲?。芟x?。?、肉足蟲?。▋茸冃蜗x?。?。
             
            (一)鞭毛蟲病
             
            鞭毛蟲的主要特征是以鞭毛作為運動器官,一般只有1個細胞核,無性生殖(縱分裂),寄生于魚的皮膚、鰓、血液和腸道。能引起魚類大量死亡的有隱鞭蟲和魚波豆蟲。
             
            1。淀粉卵甲藻病
             
            【病原體】 淀粉卵甲藻,又名眼點淀粉卵渦鞭蟲。
             
            【流行情況】 淀粉卵甲藻能侵襲很多種海水魚類,寄生在魚的鰓、皮膚和鰭上。
             
            大黃魚、魚、雙棘黃姑魚、黃姑魚、花尾胡椒鯛、條石鯛、黑鯛、漠斑牙鲆、海馬等海水魚類的幼魚和成魚均易發??;
             
            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和池塘養殖都有流行。本病感染迅速,且傳播快,死亡率高,幼魚發病3天內沒有采取措施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流行期為每年的3~10月,水溫20~30℃。近年來隨著我國海水魚類規?;绶N生產和漁業集約化養殖程度地逐漸提高,淀粉卵甲藻病的暴發時有發生。
             
            【癥狀】 患淀粉卵甲藻病的病魚,早期沒有明顯癥狀,當寄生數量多時,體表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浮于水面,呼吸急促,口不能閉,游動緩慢;
             
            有時在固體物上摩擦身體,吃食減少,直至完全不吃食,魚體瘦弱、發黑,鰓表皮細胞被破壞,鰓血管發炎,阻礙了血液正常循環,并能刺激鰓組織分泌大量黏液,掩蓋鰓未經破壞的部分,使寄主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診斷】 根據癥狀再剪取部分魚鰓或在體表刮取少量黏液,放在載玻片上,加上1滴清水,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可見到鰓上或黏液中有大量梨形或球形固定不動的蟲體(彩圖17、彩圖18),由此即可確診。
             
             
            1)魚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工廠化養殖用水用紫外燈消毒,網箱設置在水體交換量大的水域。
             
            2)加強水質和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抗病能力。
             
            3)魚種放養前,若發現淀粉卵甲藻,用淡水浸浴6~10分鐘,或用8克/m³的硫酸銅溶液(每立方米水中放藥8克)浸浴15~20分鐘。
             
            4)發生本病時,網箱養殖可收網撈魚用淡水浸浴6~10分鐘;工廠養殖和池塘養殖可用0。7克/m³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進行全池潑灑治療,連用3天。
             
            5)本病易復發,1個療程結束后的3天左右取魚鰓鏡檢,要確保治療徹底,否則用上述方法再治療1次;如有條件,可將治療過的病魚轉移到新的養殖場地,能有效地防止復發。
             
            2。鰓隱鞭蟲病
             
            【病原體】 鰓隱鞭蟲。
             
            【流行情況】 鰓隱鞭蟲病在我國主要養魚地區均有發現,寄生在鯪、鯉、青、草、鰱、鳙、鯽、鳊、赤眼鱒、鱸、鱖、烏鱧、泥鰍、鲇等魚的皮膚、鰓和鼻腔內。
             
            流行較嚴重的是江蘇、浙江、廣東和廣西等地,多數淡水魚都能寄生,但能引起大批死亡的是夏花草魚。
             
            流行期為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為嚴重。鰱魚、鳙魚對該蟲具有天然免疫力,即使大量感染也不發病,成為“保蟲寄主”。
             
            本病在20世紀50年代較嚴重,并且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后危害減弱,這同各地經常采用生石灰清塘有著一定關系。
             
            【癥狀】 患鰓隱鞭蟲病的病魚,早期沒有明顯癥狀;
             
            當寄生數量多時,則病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吃食減少,直至完全不吃食,魚體發黑,鰓表皮細胞被破壞,鰓血管發炎,阻礙了血液正常循環,并能刺激鰓組織分泌大量黏液,掩蓋鰓未經破壞的部分,使寄主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診斷】 根據癥狀再刮取少量黏液,放在載玻片上,加上1滴清水,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可見到蟲體不斷地自動擺動,好似柳葉在飄動,由此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1)魚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
             
            2)加強水質管理,提高魚體抗病能力。
             
            3)魚種入池前,若發現鰓隱鞭蟲,用8克/m³的硫酸銅溶液(每立方米水中放藥8克)浸浴,水溫15~20℃時,浸浴15~20分鐘。
             
            4)本病流行期內,在食場上掛布袋(麻布袋)3~6只,每袋裝硫酸銅100克、硫酸亞鐵40克,1個療程掛藥3天,每天換藥1次。一般每月掛藥1~2個療程。
             
            5)魚塘中發生本病時,用0。7克/m³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進行全池潑灑治療。
             
            3。顫動隱鞭蟲病
             
            【病原體】 顫動隱鞭蟲。
             
            【流行情況】 顫動隱鞭蟲在一般淡水養殖魚類中都能寄生,寄生在鯪、鯉、青、草、鰱、鳙、鯽、鳊等魚的皮膚和鰓上,主要危害鯪魚、草魚和鯉魚的魚苗和夏花魚。
             
            一些面積小、水質差的魚塘常常發生這種病。全國各地養魚場均有發現,流行期在冬末和春季。
             
            【癥狀】 本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當寄生數量多時,則病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吃食減少,直至完全不吃食,魚體發黑,最終消瘦而亡。
             
            此蟲主要侵襲魚的皮膚,有時鰓上也可以看到。主要危害3厘米以下的魚種,使魚幼嫩的皮膚或鰓組織被破壞,影響魚種的生長和發育。
             
            【診斷】 根據癥狀和流行情況并結合鏡檢即可診斷。
             
            【防治方法】 同鰓隱鞭蟲病。
             
            4。魚波豆蟲?。诮z蟲?。?/div>
             
            【病原體】 漂游魚波豆蟲。
             
            【流行情況】 國內外都有流行,我國自南至北均有本病危害。適宜漂游魚波豆蟲大量繁殖的水溫是12~20℃。流行期為冬末和春季,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流行。
             
            危害各種冷水及溫水性淡水魚類,尤以鯉魚和鯪魚的魚苗最為嚴重。
             
            魚的年齡越小對這病越敏感,放養后3~4天的魚苗或從魚卵孵化出6~8天的即可受害,且病程短,發現病原體2~3天后,病魚即開始大量死亡。
             
            在魚種階段,春花最易受感染,因經過越冬后體質較弱,抵抗力差,且這時的水溫又適合魚波豆蟲大量繁殖,可引起大批死亡。
             
            【癥狀】 發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當漂游魚波豆蟲大量侵襲魚的皮膚和鰓瓣,病情嚴重時,用肉眼仔細觀察,可辨認出有暗淡的小斑點,皮膚上形成一層藍灰色的黏液。
             
            被感染的鰓小片上皮壞死、脫落,使鰓器官喪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導致病魚呼吸困難。
             
            同時被該蟲破壞的地方充血、發炎、糜爛,且往往被細菌或水霉感染形成潰瘍。病魚食欲不振,反應遲鈍,鯉魚感染時,可引起鱗囊積水、豎鱗等癥狀。
             
            【診斷】 根據癥狀和流行情況進行初診。用顯微鏡進行檢查,可見蟲體成群地聚集在鰓絲的邊緣并在原地打轉,經過一段時間后則活潑地做曲折游動前進,由此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1)同鰓隱鞭蟲病。
             
            2)可用亞甲藍溶液全池潑灑治療,使池水為1~2克/m³,隔天重復全池潑灑1次,效果良好。
             
            3)用2。5%的食鹽溶液浸浴病魚10~20分鐘,有一定療效。
             
            5。錐體蟲病
             
            【病原體】 我國已發現的錐體蟲有20余種,如青魚錐體蟲、鰱錐體蟲等。蟲體呈狹長的葉片狀,1根鞭毛。
             
            【流行情況】 淡水魚類都可感染,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主要流行于6~8月,水蛭是其重要的傳播媒介。
             
            【癥狀】 錐體蟲雖然是淡水魚類中比較普遍的寄生蟲,但是一般情況下在魚體中的寄生數量不多,從魚的外表和血液都看不出明顯的癥狀。嚴重寄生時病魚表現為貧血、消瘦、易繼發其他疾病引起死亡。
             
            【診斷】 通過血液學檢查發現蟲體。
             
            【防治方法】
             
            1)殺滅水蛭,用生石灰200克/m³帶水清塘。
             
            2)對魚種可用少量氨苯基胂酸銅拌入飼料中投喂,能取得療效。但此藥有毒,不宜用于食用魚。
             
            6。六鞭毛蟲病
             
            【病原體】 中華六前鞭毛蟲、鲴六前鞭毛蟲。
             
            【流行情況】 中華六前鞭毛蟲寄生于多種魚類腸道、肝臟、膽囊等器官中,尤其是1~2齡草魚最多,鰱、鳙、鯪、鯉、鯽、青等淡水魚的腸道中也有發現。鲴六前鞭毛蟲的寄主主要是細鱗斜頜鲴、銀鲴和黃尾密鲴。全國各水產養殖區均有發現,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春、夏、秋之際最普遍。
             
            【癥狀】 六前鞭毛蟲寄生在腸道內,當嚴重感染時,整條腸道都能發現;也可在膽囊、膀胱、肝臟、心臟、血液中找到,靠攝食寄主的殘余食物為生。其致病作用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無害或是繼發作用;在草魚后腸很常見。當患細菌性腸炎或寄生蟲腸炎時,此蟲大量寄生,會加重腸道炎癥,促使病情惡化。
             
            【診斷】 用顯微鏡檢查確診。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清塘藥物徹底清塘,消滅池中胞囊。
             
            (二)孢子蟲病
             
            孢子蟲全部營寄生生活,是淡水魚類寄生原生動物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危害較大的一種寄生蟲,有些種類可引起魚類的大批死亡,或喪失商品價值,有的種類還是口岸檢疫對象。
             
            在我國淡水魚類中寄生的孢子蟲有4大類,即球蟲、黏孢子蟲、微孢子蟲和單孢子蟲,其生活史均在一個寄主體內完成,屬孢子蟲綱,以球蟲和黏孢子蟲對魚類的危害最大。
             
            1。球蟲?。ò老x?。?/div>
             
            【病原體】 艾美蟲。我國淡水魚體內寄生的艾美蟲已發現十余種,常見的有青魚艾美蟲、中華艾美蟲、鯉艾美蟲等。
             
            【流行情況】 艾美蟲寄生在多種淡水和海水魚的腸、幽門垂、肝臟、腎臟、精巢、卵巢、膽囊和鰾等處,國內外都有發生。
             
            在我國危害較大的是青魚艾美蟲,能引起死亡,以江蘇、浙江一帶流行較嚴重,也曾在遼寧省發生。適合艾美蟲大量繁殖的水溫為24~30℃,每年4~7月為流行季節,通過卵囊傳播。
             
            【癥狀】 以青魚艾美蟲為例,艾美蟲少量寄生時,青魚沒有明顯癥狀,當大量寄生時,可引起病魚消瘦、貧血、食欲減退、游動緩慢、魚體發黑。
             
            它們寄生在青魚腸道內,嚴重破壞腸細胞,在腸道前段的腸壁上,有許多白色小結節的病灶,腸管特別粗大,比正常的大2~3倍,這些小結節,就是由艾美蟲的卵囊群集而成。
             
            嚴重時腸壁潰爛穿孔。病原體有時還蔓延至肝臟、腎臟、膽囊等器官。病魚鰓瓣呈蒼白色,腹部膨大,失去食欲,游動緩慢。
             
            此病原體從青魚夏花魚種至成魚均能感染,但造成大量死亡的往往是2齡青魚。
             
            【診斷】 剖開青魚腸道,可見前腸腸壁上有許多白色小結節,在顯微鏡下能見到艾美蟲;嚴重時腸壁潰爛。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殺滅蟲卵。
             
            根據青魚艾美蟲和住腸艾美蟲對寄生有選擇性的特點,進行魚塘輪養。即今年飼養青魚的池塘,明年改養別的魚,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2)每100千克魚用2。4克碘配成的碘液,拌在飼料內投喂,每次連續投藥餌4天。
             
            3)每100千克青魚,用硫黃粉100克與面粉調成藥糊,拌入豆餅制成藥餌,每天投喂1次,連續4天,有一定療效。
             
            2。黏孢子蟲病
             
            黏孢子蟲是寄生于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一類寄生蟲。
             
            目前已發現近千種,其中絕大部分寄生在魚體中,只有極少種類寄生在兩棲類(5種)、爬行類(3種)、環節動物(1種)和昆蟲(1種)中,可以說它是魚類所特有的一種寄生蟲。
             
            在魚體各個器官、組織都可寄生,但大多數蟲個體微小,需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才能正確診斷黏孢子蟲的形態和結構。對養殖魚類危害較嚴重的黏孢子蟲病有下列8種。
             
            (1)鰱四極蟲病
             
            【病原體】 鰱四極蟲。
             
            【流行情況】 本病在東北地區廣為流行,主要危害越冬后期的鰱魚魚種。
             
            【癥狀】 由于鰱四極蟲營養體密集成團,寄生于鰱魚的膽囊和膽管中,使膽管受堵塞并被破壞;
             
            影響魚類對脂肪的消化和呼吸,使魚的肥滿度降低,特別是鰱魚越冬饑餓期間,寄生蟲能大量消耗寄主養分。
             
            一般在越冬后期病魚已虛弱,加上并發斜管蟲病,容易引起大量死亡。病魚表現為魚體消瘦、發黑,眼球突出或眼圈出現點狀出血,鰭基部和腹部變成黃色;
             
            肝臟呈淺黃色或蒼白色,膽囊極大,充滿黃色或黃褐色的膽汁,腸內充滿黃色的黏狀物,個別病魚體腔積水;在越冬后常并發水霉病。
             
            【診斷】
             
            1)根據癥狀及流行季節進行初診,一般情況下肉眼均可見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顯微鏡下觀察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用石灰徹底清塘,能殺滅塘底孢子。
             
            可用鹽酸環氯胍和亞甲藍混合劑治療鰱四極蟲病。
             
            每千克飼料拌入鹽酸環氯胍1克和亞甲藍0。5克,先在鹽酸環氯胍和亞甲藍中加入適量水制成溶液,然后混合拌入飼料,1小時后喂魚。
             
            冬天3天喂1次,連喂10次為1個療程,相隔10天后再喂第二療程。這樣在冬夏季連續治療有很好的療效。
             
            (2)鰱碘泡蟲病
             
            【病原體】 鰱碘泡蟲。
             
            【流行情況】 本病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現于杭州西湖,以后相繼在華北、東北、華東和中南地區的許多江、河、池塘、水庫和湖泊中發現。
             
            以西湖中的鰱魚受害最嚴重,主要危害1齡以上的鰱魚,鰱魚苗剛出膜即可被感染。
             
            【癥狀】 鰱碘泡蟲寄生在鰱的各器官組織,主要侵襲鰱魚的中樞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如腦、脊髓、腦顱腔內擬淋巴液、神經、嗅覺系統和平衡、聽覺等。
             
            當鰱魚頭部寄生著大量鰱碘泡蟲孢子及其營養體時,其腦顱腔中的擬淋巴液會出現萎縮、變黃和干枯現象。
             
            由于蟲體壓迫中樞神經、剝奪營養物質和破壞平衡器官(內耳三半規管),使動物機能紊亂,平衡機能失調,形成病魚在水中狂游亂竄,常跳出水面,以致完全失去感覺和攝食能力而死亡,故叫瘋狂病。
             
            剖解可見病魚的肝臟、脾臟萎縮。
             
            【診斷】
             
            1)根據癥狀及流行季節進行初診,一般情況下肉眼均可見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顯微鏡下觀察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1)地區間采購和運輸魚種須經過嚴格檢疫,發現有些病原體感染的魚種(如魚種頭部有白色胞囊),必須就地處理,嚴禁運出。
             
            2)在本病流行區內用于培育魚苗至夏花階段的池塘,必須徹底清塘。即排干塘水后,每畝施放生石灰125千克,能有效地殺滅在池底越冬的孢子。
             
            3)發病時可用90%的晶體敵百蟲加硫酸銅全池潑灑,使池水為1克/m³(敵百蟲0。5克/m³,硫酸銅0。5克/m³),每隔15天1次,連續2~3次。
             
            (3)餅形碘泡蟲病
             
            【病原體】 餅形碘泡蟲。
             
            【流行情況】 本病主要流行于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區,是草魚育苗期間的一種嚴重病害。
             
            主要寄生在草魚的腸壁,形成許多白色小胞囊。據統計患病死亡率可達90%,對5厘米以下的草魚危害最大,但同池飼養的其他魚種不感染。
             
            【癥狀】 病魚腸道切片鏡檢,可以看到腸絨毛膜之間擁擠有許多胞囊。
             
            孢子向黏膜下肌肉層推進,使腸的消化吸收機能遭受嚴重破壞,這時候可發生大批幼魚死亡。
             
            病魚體色發黑、消瘦,腹部稍微膨大,鰓呈淺紅色,腸內無食,前腸增粗,腸壁組織糜爛,游動無力,有的魚體出現彎曲。
             
            【診斷】
             
            1)根據癥狀及流行季節進行初診,一般情況下肉眼均可見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顯微鏡下觀察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餅形碘泡蟲只在草魚中發現,其他魚類尚未發現感染此蟲。通過池塘輪養的方法,可提高草魚魚苗的成活率。
             
            如廣東惠州的1口魚塘,1972年培養草魚魚苗100萬尾,后因感染餅形碘泡蟲而發生大量死魚。
             
            1973年改養鯪魚魚苗,1974年重新培育草魚魚苗20萬尾,成活率為50%。
             
            藥物預防可使用鹽酸環氯胍藥餌,魚苗下塘第三天開始投喂,連續喂7天。魚苗長到3厘米時,再喂1個療程。
             
            發病后,每天每萬尾魚苗以1。5~2。0克的藥量制成藥餌,連喂8天為1個療程。
             
            (4)鯽碘泡蟲病
             
            【病原體】 鯽碘泡蟲。
             
            【流行情況】 本病主要危害1齡銀鯽,普通鯽魚和白鯽有時也能感染。流行面廣,北起黑龍江,南達廣東、廣西地區均有流行,上海、江蘇、浙江一帶是多發病區。8~9月間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季節。
             
            【癥狀】 胞囊常常著生在前背肌。這部分肌肉由于受孢子蟲營養體的刺激,有明顯的充血現象;嚴重時變成瘤狀的癤瘡,手摸患處,很柔軟,好似要脹破一樣。如將病魚患處橫切,可從切面看到腹腔上脊椎周圍形成對稱的2個乳白色胞囊區。由于病魚肌肉潰爛和組織被破壞,使魚體瘦弱,生長受抑制。病魚對池塘缺氧很敏感,如遇池塘缺氧,極易死亡。
             
            【診斷】
             
            1)根據癥狀及流行季節進行初診,一般情況下肉眼均可見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顯微鏡下觀察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2)必須清除池底過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徹底消毒。
             
            3)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魚體抵抗力。
             
            4)全池遍灑晶體敵百蟲多次,有預防作用,并可減輕魚體表及鰓上寄生的碘泡蟲。
             
            5)用鹽酸環氯胍或鹽酸左旋咪唑拌飼投喂。
             
            (5)野鯉碘泡蟲病
             
            【病原體】 野鯉碘泡蟲。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鯉魚、鯪魚。本病在長江流域和廣東、廣西地區均有發現。廣西、廣東以鯪魚容易發病,發病季節為3~5月;湖北、湖南等地以鯉魚易發病,流行季節為春秋兩季。
             
            【癥狀】 野鯉碘泡蟲寄生在鏡鯉、鯽魚和鯪魚的皮膚和鰓上,形成灰白色點狀或瘤狀胞囊。隨著病情發展,胞囊越來越多;胞囊由寄生形成的結締組織膜包圍,影響其正常游動和攝食。同時因皮膚和鰓組織被破壞,生長發育受抑制,引起病魚死亡。
             
            【診斷】 根據癥狀及流行季節進行初診,一般情況下肉眼均可見到白色胞囊。
             
            【防治方法】 同鯽碘泡蟲病。
             
            (6)異型碘泡蟲病
             
            【病原體】 異型碘泡蟲。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鰱魚、鳙魚的魚苗和魚種,鯉魚偶爾也有發生。本病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發現,發病季節為5~8月,6~7月為發病高峰期。
             
            【癥狀】 蟲體寄生在鰓上,有時在體表和鰭條等處也可發現。形成針頭大小的白囊,嚴重感染時鰓絲紅腫,鰓蓋難閉合,黏液增多,病魚因缺氧而死。
             
            【診斷】 挑取患病處制成壓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同鯽碘泡蟲病。
             
            (7)單極蟲病
             
            【病原體】 國內已發現7種,對淡水魚類危害較嚴重的有鯪單極蟲和鯉吉陶單極蟲(彩圖19)。
             
            【流行情況】 鯪單極蟲主要危害鯉魚、鯽魚,無明顯的流行季節;鯉吉陶單極蟲主要危害鯉魚,主要流行于東北和華北地區。
             
            本病主要影響魚類生長,嚴重時也會引起死亡。據湖南邵陽地區水產研究所介紹,每年7~8月間會有少量的散養鏡鯉親魚因患吉陶單極蟲病而引起死亡。
             
            【癥狀】 鯪單極蟲常寄生在鯉魚或鯽魚的鱗片下,形成白色或蠟黃色肉眼可見的胞囊,使鱗片豎起,導致魚喪失商品價值。鯉吉陶單極蟲寄生在散養鏡鯉的腸壁黏膜層與肌肉層之間,胞囊向腸腔隆起呈瘤狀,引起腸道擴張,腸壁變薄而透明,功能下降,并堵塞腸道,影響進食。同時寄生蟲能引起腸道局部組織瘀血、壞死、脫落。病魚表現為腹腔積水,逐漸餓死。
             
            【診斷】 同鯽碘泡蟲病。
             
            (8)尾孢蟲病
             
            【病原體】 尾孢蟲常見的種類有中華尾孢蟲、巨型孢蟲和徐家匯尾孢蟲等。
             
            【流行情況】 中華尾孢蟲主要危害烏鱧和斑鱧的魚種,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幼魚大批死亡,以廣東、廣西地區較為流行,流行期為5~7月。
             
            【癥狀】 中華尾孢蟲寄生于烏鱧的皮膚、鰓和鰾等部位,以鰾管內壁的柔軟組織最為常見。胞囊呈淺黃色,大小差異很大,嚴重感染時,可致魚死亡。
             
            鱖魚鰓上寄生的尾孢蟲,胞囊呈瘤狀,引起鰓充血、潰爛,嚴重時導致病魚死亡。
             
            【診斷】 根據癥狀及流行季節進行初診,一般情況下肉眼均可見到白色胞囊。
             
            【防治方法】 同鯽碘泡蟲病。
             
            3。微孢子蟲病
             
            這是一類寄生于魚類細胞內的寄生蟲,個體微小,其主要代表為格留蟲。
             
            【病原體】 微孢子蟲(彩圖20)。
             
            【流行情況】 池塘、湖泊和水庫中的草、鰱、鳙、鯉、鯽、鳊和斑鱧等魚都能發生本病。該蟲體使魚類的內部器官出現機能障礙而引起死亡。
             
            【癥狀】 寄生在鯉、草、銀鯽等魚類的腎臟、性腺、膽囊、肝臟、腸道、脂肪組織、鰓和皮膚等處,因而使魚的生殖力消退。
             
            【診斷】
             
            1)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
             
            2)取病灶部分制成壓片,用顯微鏡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同黏孢子蟲病。
             
            4。單孢子蟲病
             
            單孢子蟲結構簡單,孢子外包圍一層薄而透明的膜,無極囊和極絲(彩圖21),細胞質內有1個顯著的圓形發亮的折光體。如膚孢蟲病,其特點如下。
             
            【病原體】 野鯉膚孢蟲、鱸膚孢蟲、廣東膚孢蟲等。
             
            【流行情況】 膚孢蟲引起魚類死亡的現象較普遍。野鯉膚孢蟲寄生于鯉、青、草等魚的體表和鰓;鱸膚孢蟲寄生于鱸、青、鰱、鳙等魚的鰓;廣東膚孢蟲寄生于斑鱧的鰓。上海和山東等地普遍發現草魚魚卵及鯉魚患本病,并出現死亡,鰱、鳙、鱸等魚也感染本病。流行期為4~6月。
             
            【癥狀】 膚孢蟲寄生在魚體表或鰓上,胞囊肉眼可見。嚴重時魚的皮膚、尾鰭、眼眶和鰓瓣等部位都布滿胞囊,病灶周圍的組織充血、發炎或腐爛;魚體外表極度發黑、消瘦,以致死亡。
             
            【診斷】
             
            1)根據癥狀肉眼可做出初步診斷。
             
            2)取病灶部分制成壓片,用顯微鏡檢查可以確診。
             
            【防治方法】
             
            1)用0。3克/m³ 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治療,3天后胞囊脫落。
             
            2)日本將患本病的鰻魚放在水槽中,提高水溫至30℃,幾天后胞囊破潰、模糊,并逐漸消失。
             
            3)用碘酊涂擦患部,胞囊可自行脫落。
             
            (三)纖毛蟲病
             
            纖毛蟲靠胞囊或直接接觸傳播,常見種類有斜管蟲、小瓜蟲、車輪蟲、杯體蟲等。
             
            1。斜管蟲病
             
            【病原體】 鯉斜管蟲。
             
            【流行情況】 溫水性和冷水性淡水魚類都能感染斜管蟲,國內外都有報道,但引起嚴重死亡的主要是鯉、草、鯽、鰱、鳙等魚的魚苗、魚種;
             
            產卵親鯉如大量感染,會影響其正常的生殖功能。本病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發生,蟲體生長繁殖水溫為12~18℃,3~5月為流行季節。
             
            當水質惡劣、魚體衰弱時,在夏季及冬季的冰下也會發生斜管蟲病,引起魚大量死亡,甚至越冬池中的親魚也發生死亡,為北方地區越冬后期的嚴重疾病之一。
             
            【癥狀】 當鯉斜管蟲少量寄生時危害并不大,當大量侵襲魚的皮膚和鰓時,表皮組織因受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液,使寄主皮膚表面形成黃白色或淺藍色黏液層,魚體與實物摩擦,表皮發炎、壞死脫落;
             
            同時組織被破壞,嚴重影響魚的呼吸機能。水溫12~15℃時,病原體迅速繁殖,2~3天后即大量出現,在皮膚、鰭和鰓絲的縫隙間布滿,使魚大批死亡。
             
            【診斷】 需要用顯微鏡檢查才能確診。
             
            【防治方法】
             
            1)在魚種放養前發現此病原時,用含量為8克/m³的硫酸銅溶液,浸浴15~30分鐘。
             
            2)在魚種培育魚塘內發現本病時,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為0。7克/m³。
             
            3)將病魚放在劑量為3~6克/m³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浴1~2小時,隔天再浸浴1次。
             
            4)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池中的病原體。
             
            2。車輪蟲病
             
            【病原體】 車輪蟲或小車輪蟲(彩圖22)。蟲體一般反口面朝前,像車輪般轉動。寄生于魚體表的車輪蟲,個體較大,常見的有顯著車輪蟲、粗棘杜氏車輪蟲、卵形車輪蟲、東方輪蟲等;寄生于魚鰓上的車輪蟲,常見的有卵形車輪蟲、眉溪小車輪蟲等。
             
            【流行情況】 車輪蟲寄生在多種淡水魚、咸淡水魚及海水魚的鰓及體表各處,有時在鼻孔、膀胱和輸尿管中也有寄生。
             
            本病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5~7月間魚苗培育至夏花階段發病最為嚴重,造成大批魚苗死亡,給魚種生產帶來很大損失。
             
            適宜此蟲繁殖的水溫為20~28℃。從魚體上脫落的車輪蟲,能在水中生活1~2天,可以直接侵襲新的寄主。
             
            它不僅能寄生在魚體上,還能寄生于蝌蚪、甲殼動物體上,使其成為魚類車輪蟲病的帶蟲者。通過與魚體直接接觸而感染,可隨水、水中生物及工具等而傳播。
             
            【癥狀】 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
             
            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寄生處黏液增多,魚苗、魚種游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亡。嚴重感染車輪蟲的魚苗,其身體極度消瘦、暗黑,離群或靠近池邊緩慢游動,魚苗體上在車輪蟲較密集的部位,如鰭、頭部、體表出現一層白翳,在水中觀察尤為明顯,有的病魚還成群圍繞池邊狂游,呈“跑馬”癥狀。
             
            【診斷】 因車輪蟲個體較小,刮取部分魚體表黏液或鰓絲在顯微鏡下觀察即可診斷。
             
            【防治方法】
             
            1)魚體消毒用8克/m³的硫酸銅溶液浸浴20~30分鐘,或用1%~2%的食鹽溶液浸浴2~5分鐘進行消毒(具體時間視魚體忍耐度而定)。
             
            2)發病魚塘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為0。7克/m³。
             
            3)每畝池塘用15~20千克苦楝樹枝葉漚水(扎成小捆),隔天翻一下,每隔7~10天換1次新鮮楝樹葉枝。
             
            4)每畝池塘用2~3千克新鮮韭菜,加入食鹽1千克,把韭菜切碎拌入食鹽,邊拌邊搓出汁液,每天進行全池潑灑,連潑3天。
             
            3。小瓜蟲病
             
            【病原體】 多子小瓜蟲。
             
            【流行情況】 多子小瓜蟲對魚的種類及年齡沒有嚴格選擇性,各種淡水魚都有寄生,國內外各養魚地區都普遍流行。嚴重危害養殖魚類的各魚種、金魚及越冬期間的尼羅羅非魚。
             
            小瓜蟲生長繁殖的水溫一般在15~25℃,水溫低于10℃和上升到26~28℃時發育停止,28℃以上幼蟲死亡,所以這種病的流行季節比較明顯,一般3~5月最為流行,6~7月病情大大減少,8~10月又是流行季節,11~12月除了在小面積水體,特別是除了在室內水族箱條件下會發生本病外,一般不會發生本病。
             
            【癥狀】 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或鰓組織中,剝取寄主組織作為營養,引起組織增生和發炎并產生大量的黏液,在軀干、頭、鰭、鰓、口腔等處布滿小白點。
             
            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鰭條裂開、腐爛。鰓組織被大量寄生時,黏液增多,鰓小片被破壞,影響呼吸。病魚反應遲鈍,緩游于水面,不久即死亡。
             
            【診斷】
             
            1)肉眼可以見到體表或鰓上有許多小白點,再根據癥狀可做出初診。
             
            2)用顯微鏡進行檢查即可確診。
             
            3)如沒有顯微鏡可將寄生有小白點的鰭條、鰓絲剪下,放在白瓷盤中,加少許水,用針將白點膜挑破,如看到有小蟲體活潑滾動,即可診斷。
             
            【防治方法】
             
            1)魚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以殺滅小瓜蟲的胞囊。
             
            2)每立方水體中加入125毫升福爾馬林溶液藥浴處理30分鐘,每天2次,有一定療效。
             
            3)發病魚塘可用中草藥治療,即每畝水深1米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煮成25千克藥水,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天。
             
            4)在水族箱中飼養的魚患本病,可將水溫提高到18℃以上,小瓜蟲即可脫落而死亡。
             
            5)全池遍灑亞甲藍,使池水為2克/m³。
             
            【注意事項】 不能用硫酸銅或者是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治療小瓜蟲,因為硫酸銅對小瓜蟲不但無殺滅效果反而可使小瓜蟲形成胞囊,進行大量繁殖,使得病情更加惡化。
             
            提示小瓜蟲與孢子蟲胞囊寄生在魚體表時都是表現為“白點”癥狀,但通過顯微鏡可發現:
             
            小瓜蟲體內有一馬蹄形大核,且蟲體做緩慢轉動;而孢子蟲胞囊內有許多微小的孢子蟲,不做運動。
             
            4。半眉蟲病
             
            【病原體】 常見的有巨口半眉蟲和圓形半眉蟲。
             
            【流行情況】 巨口半眉蟲能寄生于各種淡水魚體上;圓形半眉蟲主要寄生在鰱魚和鳙魚鰓上。
             
            這兩種寄生蟲在國內各地都有分布,它們往往同車輪蟲病和鰓隱鞭蟲病并發。
             
            適宜半眉蟲繁殖的水溫是28~32℃,蟲體脫離寄主之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1~2天。
             
            【癥狀】 半眉蟲寄生在魚的皮膚和鰓的上皮組織內,以胞囊形式寄生。在病灶里蟲體不斷轉動,剝取寄主組織作為營養,對寄主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診斷】 須用顯微鏡觀察確診。
             
            【防治方法】 以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為0。7克/m³。
             
            5。杯體蟲病
             
            【病原體】 常見的有筒形杯體蟲、卵形舌杯蟲。
             
            【流行情況】 杯體蟲寄生在魚體表和鰓上,對組織有破壞作用,主要危害2。5厘米以下的魚苗。
             
            病原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身體中部的纖毛帶長出更致密的長纖毛,接著口圍完全收縮變圓,脫離寄主,后端的附著盤收縮,整個身體像茄子,稱為游動體,可轉移到另一寄主,是感染的重要環節。發病時間為5~7月。
             
            【癥狀】 蟲體附著在魚的鰓和皮膚上,以攝取水中的食物粒作為營養,當它們成叢寄生于魚苗身上時,妨礙魚的正常呼吸,影響魚的生長發育。病魚常常成群在池邊緩游,身上似有一層毛狀物。
             
            【診斷】 須用顯微鏡觀察確診。
             
            【防治方法】
             
            1)魚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
             
            2)投飼量適當,合理密養和混養,保持水質優良;加強水質管理,提高魚體抗病能力。
             
            3)魚種入池前,若發現蟲體,用8克/m³的硫酸銅溶液(每立方米水中放藥8克)浸浴,水溫為15~20℃時,浸浴15~20分鐘;或者用10~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0~30分鐘;也可用2%~4%的食鹽溶液浸浴2~15分鐘。
             
            4)本病流行期內,在食場上掛布袋(麻布袋)3~6只。每袋裝硫酸銅100克、硫酸亞鐵40克,1個療程掛藥3天,每天換藥1次。一般每月掛藥1~2個療程。
             
            5)在魚塘中發生本病時,用0。7克/m³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進行全池潑灑治療;或者用0。6克/m³的硫酸鋅和2克/m³的聚維酮碘制劑治療。
             
            6。隱核蟲?。êK~白點?。?/div>
             
            【病原體】 刺激隱核蟲(海水小瓜蟲)。
             
            【流行情況】 隱核蟲適宜水溫為10~30℃,最適繁殖水溫為25℃左右,所以夏季和秋初是隱核蟲病的流行季節。
             
            隱核蟲主要侵害水族館中的海水魚類,疾病傳播很快,病情發展迅速。觀賞魚類在發現疾病后幾天之內就大批死亡,世界各地的水族館中均有發生。
             
            近些年來,隨著養殖種類的增加和放養密度的提高,池塘和網箱養殖的鱸魚、鯔魚、梭魚、真鯛、黑鯛、石斑魚、東方純、牙鲆等海水養殖魚類都可被侵害。
             
            本病流行地區廣,無寄主專一性,幾乎所有的硬骨魚類都可被感染,但板鰓類具有抵抗力。本病的發生與魚類放養的密度過大有密切關系。
             
            【癥狀】 病魚體表、鰓表、眼角膜和口腔等與外界相接觸處,肉眼可觀察到許多小白點。
             
            因為蟲體鉆入鰓和皮膚的上皮組織之下、基底膜的上面,以宿主的組織為食,并不斷轉動其身體,宿主組織受到刺激后,形成白色膜囊將蟲體包住,所以肉眼看去在病魚體表和鰓上有許多小白點,與小瓜蟲引起的淡水魚白點病的癥狀很相似,因此也叫作海水魚白點病。
             
            不過隱核蟲在皮膚上寄生很牢固,必須用鑷子用力才能刮下,小瓜蟲則很易脫落。
             
            病魚皮膚和鰓因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嚴重者體表形成一層混濁的白膜,皮膚有點狀充血,甚至發生炎癥,鰓上皮組織增生并出現潰爛;
             
            眼角膜上被寄生時可引起瞎眼。病魚食欲不振或不吃食,身體瘦弱,游泳無力,呼吸困難,最終可能窒息而死。
             
            【診斷】 將鰓或體表的白點取下,制成水浸片,在顯微鏡下看到圓形或卵圓形全身具有纖毛、體色不透明、緩慢旋轉運動的蟲體,就可以診斷。
             
            【防治方法】
             
            1)用醋酸銅全池潑灑,使池水為0。3克/m³。
             
            2)加強水質管理,提高魚體抗病能力。
             
            3)用福爾馬林25毫升/m³的溶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次。
             
            4)用硫酸銅全池潑灑,在靜水中使池水為1克/m³。
             
            (四)吸管蟲病
             
            吸管蟲病中常見的為毛管蟲病,其特點如下。
             
            【病原體】 毛管蟲,國內淡水魚中已發現有中華毛管蟲和湖北毛管蟲。
             
            【流行情況】 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流行。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鰱魚、鳙魚、鯪魚的夏花和越冬魚種,流行季節為6~10月,靠纖毛幼蟲接觸魚體傳播。
             
            【癥狀】 毛管蟲寄生在各種淡水魚的鰓上和體表上,以鰓瓣為多數。蟲體常延長呈柄狀,伸入鰓絲的縫隙或緊貼小片,有吸管的一端露在外面。
             
            被寄生的組織細胞被破壞,形成凹陷的病灶;大量寄生時,呼吸上皮細胞受損,妨礙魚的呼吸機能,病魚呼吸困難,上浮水面,身體瘦弱,嚴重時引起死亡。
             
            【診斷】 剪下部分鰓絲或刮取表皮,壓成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同隱鞭蟲病。
             
            (五)肉足蟲病
             
            肉足蟲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偽足,以偽足為行動胞器,偽足形狀不定,結構也有所不同。
             
            有葉狀偽足、根狀偽足、絲狀偽足、有軸偽足等。蟲體寄生在消化道內,造成這些器官潰瘍或膿腫。國內僅發現寄生在草魚腸內的內變形蟲科的一種,由此引起的內變形蟲病的特點如下。
             
            【病原體】 鯇內變形蟲,靠胞囊進行傳播,魚吞食被成熟胞囊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流行情況】 主要寄生于2齡以上的草魚,10厘米左右的草魚也會感染,常與細菌性腸炎一起暴發流行。北自黑龍江、南至長江和西江流域均有分布,尤以廣東、廣西地區較流行。流行季節為6~7月。
             
            【癥狀】 鯇內變形蟲以滋養體的形式寄生于草魚的直腸黏膜,或深入到下層,有時甚至可以經血液流送到肝臟或其他器官。
             
            單純感染內變形蟲,數量不多時,腸管往往不表現明顯的潰瘍和膿腫癥狀,但常與六前鞭毛蟲病、鯇腸袋蟲病及細菌性腸炎病并發,病變始于黏膜表面,向周圍發展形成膿腫。
             
            嚴重時腸黏膜遭到破壞,后腸形成潰瘍、充血發炎、輕壓腹部流出黃色黏液,與細菌性腸炎相似,但肛門不紅腫。
             
            蟲體聚在肛門附近的直腸內,分泌溶解酶溶解組織,靠偽足的機械作用穿入腸黏膜組織。
             
            【診斷】 取后直腸黏液鏡檢,發現有淺灰色蟲體,運動活潑,能不斷伸出偽足,改變體形和活動方向,由此便可確診。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清塘可以預防。
             
            二、由蠕蟲引起的疾病
             
            由蠕蟲引起的疾病叫蠕蟲病。所謂蠕蟲,實際上包括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紐形動物、環節動物等。與養殖魚類關系較大的是扁形動物和線形動物的一些種類,尤以扁形動物的危害最大。
             
            (一)單殖吸蟲病
             
            單殖吸蟲屬扁形動物門吸蟲綱,絕大部分是體外寄生。寄生部位主要是魚鰓,也可以寄生在皮膚、鰭或口腔、鼻腔、膀胱等處。寄生于魚類的種類有數百種,有些種類對魚類的生長和生活能產生嚴重的危害;
             
            尤其是在魚苗、魚種階段,常因某種單殖吸蟲的大量寄生而引起魚苗、魚種大批死亡。有些種類雖不致魚死亡,但由于單殖吸蟲的寄生,會造成魚體的生長和發育不良。
             
            由單殖吸蟲引起的魚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指環蟲病
             
            【病原體】 在我國魚類飼養中主要的致病指環蟲有鰓片指環蟲、鳙指環蟲、鰱指環蟲、壞鰓指環蟲。
             
            【流行情況】 這是一種常見多發病,主要靠蟲卵及幼蟲傳播。流行于春末夏初,適宜溫度為20~25℃。大量寄生時可使苗種大批死亡,主要危害鰱、鳙及草魚;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發生,危害各種淡水魚類。
             
            【癥狀】 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大量寄生時,病魚鰓絲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蒼白色,鰓絲腫脹(特別是鳙魚更為明顯),呈花鰓狀,鰓蓋張開,呼吸困難,病魚游動緩慢,貧血。
             
            【診斷】 用解剖刀刮取鰓的組織黏液,然后用顯微鏡觀察。鑒于指環蟲為魚類鰓上常見的寄生蟲,因此,在診斷時要注意鰓上寄生蟲體的數量。
             
            當每片鰓上發現有50個以上的蟲體,或在低倍顯微鏡下檢查,每個視野有5~10個蟲體時,就可確診為指環蟲病。
             
            【防治方法】
             
            1)魚種放養前,用含量為20克/m³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魚種15~30分鐘(水溫為10~15℃);或用含量為10克/m³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魚種30~60分鐘,以殺死魚種上的寄生蟲。
             
            2)水溫為20~30℃時,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使池水為0。5~0。7克/m³。
             
            3)用敵百蟲面堿合劑(90%的晶體敵百蟲加面堿,其比例為5∶3)全池潑灑,使池水為0。16~0。24克/m³,效果較好。
             
            2。三代蟲病
             
            【病原體】 在飼養魚類中常見的病原體如下。
             
            1)鰱三代蟲:寄生于鰱魚、鳙魚的皮膚、鰭條、口腔和鰓絲。
             
            2)鯇三代蟲:寄生于草魚皮膚和鰓。
             
            3)秀麗三代蟲:寄生于鯉魚、鯽魚和金魚等的體表與鰓。
             
            【流行情況】 三代蟲寄生于魚類的體表和鰓,其分布廣,以湖北、廣東兩省最為嚴重;繁殖適宜水溫為20℃左右,流行于每年春季和夏初,危害養殖魚的魚苗、魚種。
             
            【癥狀】 大量寄生時,病魚的皮膚上有一定灰白色的黏液,魚體失去光澤,游動極不正常;食欲減退,魚體瘦弱,呼吸困難。幼小的魚苗,常顯現鰓絲浮腫,鰓蓋難以閉合的病征。
             
            【診斷】 在低倍顯微鏡下檢查,每個視野有5~10個蟲體時,可確診為三代蟲病。
             
            【防治方法】 同指環蟲病。
             
            (二)復殖吸蟲病
             
            復殖吸蟲種類繁多,全營寄生生活,分布很廣,是魚類常見的寄生蟲。常見的復殖吸蟲病有復口吸蟲病、血居吸蟲病、側殖吸蟲病。
             
            1。復口吸蟲?。ò變日喜?、雙穴吸蟲?。?/div>
             
            【病原體】 雙穴吸蟲的尾蚴和囊蚴。我國危害較大的主要是倪氏雙穴吸蟲和湖北雙穴吸蟲。
             
            【流行情況】 本病是一種危害較大的世界性魚病。在我國的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廣東、四川和東北等地較為流行,尤其是在鷗鳥及椎實螺較多的地區最為嚴重,許多經濟魚類都可受其危害。
             
            其中危害最為嚴重的是鰱魚、鳙魚、團頭魴和虹鱒魚的魚種,發病率高,病魚死亡率可高達60%以上。本病流行于5~8月,8月以后一般表現為白內障癥狀。
             
            【癥狀】 本病在魚種階段能引起大量死亡。病魚在水面做跳躍式地游泳、掙扎,繼而游動緩慢;有時頭向下、尾朝上失去平衡,或者病魚上下往返,急劇游動,在水中翻動。
             
            急性感染時,病魚除運動失調外,最顯著的病變為頭部充血,當尾蚴移行至血管和心臟時,可造成血液循環的障礙;
             
            若從鰓部鉆入的尾蚴數量很多,可立即引起魚類死亡;如入侵的數量較少,則隨著病魚一同生長,出現病魚眼球水晶體混濁,呈現白內障的癥狀;
             
            部分魚有水晶體脫落和瞎眼現象。慢性感染時,上述癥狀不明顯,病原體在眼睛處積累很多,蟲愈多則眼睛發白的范圍就越大,病魚生長緩慢,但一般不引起死亡。
             
            【診斷】
             
            1)根據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
             
            2)挖出病魚眼睛,放在載玻片上用剪刀剪破后取出水晶體,剝下膠質,加1滴清水用顯微鏡檢查,可以看到游離于水中的蠕動的白色粟米狀蟲體,由此便可確診。
             
            【防治方法】
             
            (1)預防措施
             
            1)槍殺和驅趕水鳥。
             
            2)消滅蟲卵、毛蚴和中間宿主——椎實螺等,如混養吃螺魚類。
             
            (2)治療方法
             
            1)每畝水深1米應施放生石灰100~150千克或茶餅50千克,用以清塘。
             
            2)用硫酸銅全池遍灑,使池水為0。7克/m³,以殺死椎實螺,隔天再重復潑灑1次。
             
            3)已養魚的池中發現有椎實螺,可在傍晚將草扎成數小捆放入池中誘捕中間宿主,于第二天清晨把草把撈出。如池中已有該病原時,應同時全池潑灑晶體敵百蟲,以殺死水中的尾蚴。
             
            2。血居吸蟲病
             
            【病原體】 血居吸蟲。
             
            【流行情況】 本病為世界性的魚病,在美國、東歐等地均有報道,在我國的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省曾發生大批死亡的病例。
             
            流行于春、夏季,我國飼養的鰱、鳙、團頭魴、鯉、鯽、金魚、草、烏鱧等魚都有發生,其中對鰱魚和團頭魴的魚苗、魚種危害最大,幾天內可引起大批死亡。
             
            【癥狀】 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急性型為水中尾蚴密度較高,在短期內有許多尾蚴鉆入魚苗體內,引起魚苗跳躍、掙扎,在水中急游打轉,鰓腫脹,鰓蓋張開,肛門口起水泡,全身紅腫,鰓及體表黏液增多,不久即死;
             
            慢性型是尾蚴少量,分散地鉆入魚體,蟲在魚的心臟和動脈球內發育為成蟲,蟲卵被帶到肝臟、脾臟、鰓腎、腸系膜、肌肉等處,蟲卵大量堆積于鰓部血管而產生堵塞,引起腹部積水、眼球突出、豎鱗,使魚逐漸衰竭死亡。病魚貧血,紅細胞和白細胞顯著下降。
             
            【診斷】
             
            1)將病魚的心臟及動脈球取出,放入盛有生理鹽水的培養皿內,剪開心臟及動脈球,并輕刮內壁,在光線亮的地方用肉眼仔細觀察,可見成蟲。
             
            2)將病魚的鰓、腎臟等組織壓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如找到蟲卵也可確診。
             
            【防治方法】 可參照復口吸蟲病。
             
            3。側殖吸蟲病
             
            【病原體】 病原體為日本側殖吸蟲和東方側殖吸蟲。
             
            【流行情況】 本病為魚苗培育階段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對草、青、鰱、鳙、鯉、鯽、鳊、魴等10多種魚類均可感染,嚴重時可引起魚苗的大批死亡,但未見較大魚種死亡的病例。
             
            流行季節為5~6月,尤其是下塘后3~6天的魚苗最易發生。我國各地都有發現,長江中下游一帶分布較廣。
             
            【癥狀】 病魚體色發黑,游動無力,生長停滯,閉口不食,聚集于下風處,俗稱閉口病。解剖病魚可見腸道被蟲體充滿堵塞,腸內無食物,因而造成死亡。
             
            【診斷】 解剖內臟、腸道可見蟲體。
             
            【防治方法】
             
            1)徹底清塘,消滅螺類。
             
            2)用晶體敵百蟲潑灑,使池水為0。2克/m³。
             
            (三)絳蟲病
             
            絳蟲屬扁形動物門,身體背腹扁平。成蟲多寄生在魚類的消化道內。
             
            1。鯉蠢病
             
            【病原體】 鯉蠢絳蟲,中間宿主是顫蚓。
             
            【流行情況】 在我國東北以及湖北、江西等地均有發現。主要寄生于鯽魚及2齡以上的鯉魚。在東歐本病多見,流行于4~8月。
             
            【癥狀】 魚輕度感染時無明顯變化。嚴重時可見腸道被堵塞,并能引起腸道發炎和貧血,有時也可死亡。
             
            【診斷】 剖開魚腹,取出腸道,小心剪開,即可見寄生在腸壁上的絳蟲。
             
            【防治方法】
             
            1)用加麻拉20克或棘蕨粉32克拌飼,一次投喂。
             
            2)每萬尾體長4。5~9。0厘米的魚種,用南瓜子250克研成粉與500克米糠拌勻投喂,連喂3天。
             
            3)每萬尾體長4。5~6。0厘米的魚種用檳榔500克搗碎拌料喂魚,連喂3天。
             
            4)每100千克魚用90%的晶體敵百蟲50克與面粉500克混合成藥面,投喂,連喂3~6天,能將蟲體驅除。
             
            2。頭槽絳蟲病
             
            【病原體】 九江頭槽絳蟲(彩圖23)。
             
            【流行情況】 本病原是廣東、廣西養魚區的地方性疾病,現已傳染到不少地區,如貴州、湖北、福建、河南、江蘇、東北等,寄生于草、青、鰱、鳙、鯪團頭魴等魚的腸內。
             
            【癥狀】 病魚體重減輕,顯得非常瘦弱,不攝食,體表黑色素增加,離群獨游,并有惡性貧血。嚴重感染時,前腸第一盤曲膨大成胃囊狀,直徑增加3倍,腸的皺襞萎縮,表現為慢性炎癥,腸道被蟲體堵塞。
             
            【診斷】 剖開魚腹,剪開前腸擴張部位,即可見白色帶狀蟲體聚居。
             
            【防治方法】 參考鯉蠢病治療方法。
             
            3。舌形絳蟲病
             
            【病原體】 舌狀絳蟲和雙線絳蟲的裂頭蚴(彩圖24)。
             
            【流行情況】 本病分布廣泛,在我國西北地區以舌狀絳蟲為主,其他地區則為雙線絳蟲。
             
            危害鯽、鰱、鳙、草、翹嘴紅鲌、紅鰭鲌、大銀魚、太湖短吻銀魚等魚。本病多發生于夏季,感染率隨寄主年齡增長而有所增長。
             
            【癥狀】 病魚腹部膨大,嚴重時失去平衡,魚側游上浮或腹部朝上;病魚紅細胞顯著減少,嚴重貧血,經分析為缺鐵性貧血。
             
            解剖時可見到魚體腔中充滿大量白色帶狀的蟲體,內臟受擠壓而變形萎縮,正常機能受抑制或遭破壞,引起魚體發育受阻,魚體消瘦,失去生殖能力。
             
            有時裂頭蚴可從魚腹部鉆出,直接造成病魚死亡。
             
            【診斷】 根據病魚癥狀可以初診;剖開魚腹可見腹腔內充塞著白色卷曲的蟲體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目前對大水面的魚類患病尚無有效防治方法。在較小水體中,可用清塘方法殺滅蟲卵及第一中間宿主,同時驅趕終末宿主。
             
            感染初期內服用藥治療,每100千克魚用50克晶體敵百蟲拌飼投喂3~6天,喂前先停食1天,或每100千克魚用吡喹酮2。0~4。8克拌飼投喂2次(隔天1次)。
             
            (四)線蟲病
             
            線蟲對魚類的危害一般不很嚴重,但大量寄生時可破壞器官和組織,有利于其他病菌侵害,引起繼發性疾病。
             
            有些種類吸食寄主血液,奪取營養,使寄主消瘦,影響寄主生長和繁殖,以致其死亡。
             
            寄生在魚類上的線蟲種類很多,常見的線蟲病有下列幾種。
             
            1。毛細線蟲病
             
            【病原體】 毛細線蟲。蟲體細小,前端尖細,后端稍粗大,體表光滑,口端位,食道細長。雌蟲體長4。99~10。13毫米,雄蟲體長1。93~4。15毫米。
             
            【流行情況】 毛細線蟲寄生于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鯪魚及黃鱔腸道中,主要危害當年魚種,廣東、湖北等地最為流行。
             
            【癥狀】 毛細線蟲以其頭部鉆入寄主腸壁黏膜層,破壞組織,引起腸壁發炎。全長1。6~2。6厘米的魚種,有5~8只成蟲寄生時,生長即受一定影響;30~50只蟲寄生時,病魚離群分散于池邊,極度消瘦,繼之死亡。
             
            【診斷】 剪開魚腸,用解剖刀刮下腸內含物和黏液,放在載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壓片并用顯微鏡檢查,可見蟲體,便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1)先使池底曬干,再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蟲卵。
             
            2)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魚有充足的餌料;同時,及時分池稀養,加快魚種生長,可預防本病發生。
             
            3)每100千克魚每天用25克 90%的晶體敵百蟲拌飼投喂,連喂6天。
             
            4)每100千克魚每天用中草藥600克(貫眾∶土荊芥∶蘇?!每嚅瑯淦?8∶3∶2∶3)煎汁拌飼投喂,連喂6天。
             
            2。嗜子宮線蟲(紅線蟲)病
             
            【病原體】 常見種類有如下幾種。
             
            1)鯽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在鯽魚的尾鰭,雌蟲長22~50毫米,雄蟲長2。46~3。74毫米。
             
            2)鯉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在鯉鱗囊內,蟲體長10。0~13。5毫米;雄蟲寄生于鯉魚腹腔和鰾,蟲體長3。5~4。1毫米。
             
            3)藤本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于烏鱧等魚的背鰭、臀鰭和尾鰭,蟲長25。6~46。8毫米;雄蟲寄生于魚的鰾、腹腔,蟲長2。2毫米。
             
            雌蟲一般均為血紅色,兩端稍細,似粗棉線;雄蟲體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
             
            此類線蟲幼蟲被劍水蚤吞食后,在劍水蚤體腔中發育;鯉魚、鯽魚等吞食劍水蚤而感染;幼蟲再鉆到魚體腔中發育,雌蟲遷移到鱗下、鰭條等處發育成熟。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1齡以上的鯉魚,全國各地均有流行。親鯉因患本病而影響性腺發育,往往不能成熟產卵。
             
            長江流域一帶一般于冬季蟲體出現在鱗片下,但因蟲體較小又不甚活動,所以不易被發現,到了春季水溫轉暖之后,蟲體生長加速,從而使魚發病。在6月之后,母體完成繁殖,魚體表就不再有蟲體。
             
            【癥狀】 病魚鱗片因蟲體寄生而堅起,寄生部位發炎和充血;還往往引起細菌、水霉病繼發。蟲體寄生處的鱗片呈現出不規則的紅紫色花紋,掀起鱗片即可見紅色的蟲體。
             
            【診斷】
             
            1)病鯉鱗片部位有凸起、發紅現象,其上部有特殊的花紋,如將鱗片翻開,可見盤曲在鱗囊中的紅色中心線。
             
            2)將病鯽鰭條展開,對光用肉眼觀察,可見紅色的蟲體,蟲體在鰭條間與鰭條平行;將鰭條撕開,蟲體即可暴露出來。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殺死幼蟲及中間宿主;或用含量為0。2~0。5克/m³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殺死中間宿主。
             
            2)用2。0%~2。5%的食鹽溶液浸浴病魚10~20分鐘,可以殺死鱗下和鰭間成蟲。
             
            3)用醫用碘酒或1%的高錳酸鉀溶液涂擦病魚患處。
             
            3。鰻居線蟲病
             
            【病原體】 球體鰻居線蟲及粗厚鰻居線蟲。
             
            【流行情況】 在湖北、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都有流行。我國曾有因此蟲的寄生導致魚死病例。
             
            【癥狀】 大量寄生時可引起鰾發炎或鰾壁增厚,病魚活動受到影響。鰻苗被大量寄生后,停止攝食,瘦弱、貧血,且可引起死亡。
             
            寄生數量很多時能刺激鰾發炎,出血,蟲體充滿鰾,使鰾擴大,壓迫其他內臟器官及血管。
             
            當鰾擴大時,病魚后腹部腫大或腹部不規則的腫大,腹部皮下瘀血,肛門擴大,并呈深紅色。
             
            如鰾中蟲體數量太多時,鰾破裂,蟲體落入體腔中,也會從肛門或尿道爬出體外。
             
            【診斷】 剪開魚鰾,用解剖刀刮下鰾內的黏液,放在載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壓片并用顯微鏡檢查,可見蟲體,由此便可做出診斷。
             
            【防治方法】 宜從切斷其生活史入手。為控制這種病,一般采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使池水為0。3~0。5克/m³。
             
            (五)棘頭蟲病
             
            棘頭蟲是一類具有假體腔而無消化系統、兩側對稱的蠕蟲,它們寄生于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常見的棘頭蟲有下列幾種。
             
            1。沙市刺棘蟲病
             
            【病原體】 沙市刺棘蟲。
             
            【流行情況】 北自烏蘇里江,南至湖北、江西均有此蟲分布,主要危害魚種,大量寄生時可引起病魚在較短時間內大批死亡,如江西曾有死亡率高達95%的案例。
             
            【癥狀】 病魚消瘦,魚體發黑,離群靠邊緩游;前腹部膨大而呈球狀,腸道輕度充血,呈慢性炎癥。2~3厘米長的草魚種感染2~7個蟲體即可引起病害。
             
            【診斷】 根據癥狀可以初診,剖開魚腸見白色蟲體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全池遍灑劑量為0。7克/m³的晶體敵百蟲,同時將1千克敵百蟲拌入35千克麩皮內投喂,連喂9天。
             
            2。長棘吻蟲病
             
            【病原體】 鯉長棘吻蟲。寄生在鯉、鲃、草魚腸道。
             
            【流行情況】 河北曾報道因長棘吻蟲大量寄生在2齡鯉魚腸內(150多只蟲),引起鯉魚大量死亡的病例。1985年上海市崇明縣某養殖場因崇明長棘吻蟲寄生,引起鯉魚夏花至成魚大批死亡,全場133。3余公頃水面,感染率在70%以上,死亡率高達60%,死亡一般呈慢性,每天每口池塘死魚數尾至數十尾,持續死亡數個月,因此累計死亡率很高。夏花鯉魚腸內寄生有3~5只就可引起死亡,2齡鯉魚最多寄生163只蟲。
             
            【癥狀】 夏花鯉魚被3~5只長棘吻蟲寄生時,腸壁就被脹得很薄,但腸內無食,魚不久即死。2齡鯉魚被少量蟲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但如大量寄生時,魚體消瘦、生長緩慢、攝食量減少,嚴重時可引起腸壁潰爛和穿孔。
             
            【診斷】 根據癥狀,并剖開病魚腸道,肉眼即可見到乳白色蟲體,其吻部鉆入腸壁組織內。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殺滅池中蟲卵及中間寄主。
             
            2)用泥漿泵吸除池底淤泥,并用水泥板做護坡,也可達到或基本達到消滅蟲卵的目的。
             
            3)發病地區,鯉魚魚種應在魚種池中培育,而不套養在成魚池中,以免感染。
             
            4)每千克魚每天用0。6毫升四氯化碳拌飼投喂,連喂6天進行治療。
             
            3。長頸棘頭蟲病
             
            【病原體】 鯛長頸棘頭蟲。該蟲蟲體為橙黃色,體長10~20毫米;吻鉤有11~15縱行,每行9~12個。中間寄主可能是小型海產魚類;成蟲寄生于真鯛、黑鯛的消化道內,感染率最高可達100%,大量寄生時,病魚攝食量降低,生長不良。采取不投喂鮮活魚而投喂冷凍或經過加工的飼料的方法進行預防。
             
            【流行情況】 發現于中國和日本的真鯛、黑鯛,感染率一般為70%~80%。幼蟲的感染期一般在6~7月。
             
            【癥狀】 鯛長頸棘頭蟲寄生在真鯛直腸內,其吻刺入直腸內壁,破壞腸壁組織,引起炎癥、充血或出血。病魚食欲減退,身體消瘦,成長緩慢。
             
            【診斷】 對瘦弱的魚進行解剖檢查,如發現直腸內有蟲體,便可以診斷。
             
            【防治方法】 尚無有效的驅蟲藥,投喂經過冷凍處理的魚或配合餌料,可預防棘頭蟲的感染。
             
            (六)由環節動物引起的疾病
             
            寄生在淡水魚類中的魚蛭種類不多,對漁業的危害一般不大。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1。湖蛭病
             
            【病原體】 中華湖蛭、哲羅湖蛭、岡湖蛭、福建湖蛭。
             
            【流行情況】 中華湖蛭在上海、湖南、福建、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均有,寄生在鯉魚、鯽魚的鰓蓋內表面。通常,鯉魚的感染率較鯽魚高,越是大的個體感染率也越高。據安徽巢湖統計,體重在200克以下的鯉魚感染率為40。3%,500克以上的為90。9%;體重在25克以下的鯽魚感染率為19。1%,50克以上的為46。4%。通常每條魚上寄生1只,也偶有寄生2~3只的。
             
            每年12月下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可在巢湖中的魚體上找到,最初(氣溫5℃左右)蛭體細長,長7~12毫米,體色灰黑,且表面有分散的小黑點;3月上旬體長20~25毫米,體色由灰黑轉為淺黃,蛭體呈橢圓形,兩側的搏動囊肉眼清晰可見;4月下旬,氣溫約15℃時,蛭開始離開魚體到湖底進行繁殖;到6月上旬平均氣溫在21℃左右時,在魚體上就再也找不到中華湖蛭了。
             
            【癥狀】 該蟲主要寄生在鯉魚、鯽魚的鰓蓋內表面和鰓上,吸取寄主血液而引起病魚貧血和繼發性疾病,使其生長受到影響,嚴重時,病魚呼吸困難和失血過多而死亡。
             
            哲羅湖蛭寄生在哲羅魚的胸鰭上,發生在黑龍江。岡湖蛭寄生在青島附近的黃海、秦皇島附近的渤海中的梭魚及一種海產硬骨魚體上,日本東京灣的幾種海產硬骨魚上和前蘇聯洄游性大馬哈魚體。岡湖蛭可棲息于海水里,又能生活在淡水里,但能否長期停留在淡水里尚不清楚。福建湖蛭寄生在廈門附近南海的赤點石斑魚鰭上。
             
            【診斷】 肉眼可見蟲體寄生在鰓蓋內表面。
             
            【防治方法】 用2。5%的食鹽溶液浸浴病魚0。5~1。0小時。
             
            2。尺蠖魚蛭病
             
            【病原體】 尺蠖魚蛭。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鯉、鯽等底層鯉科魚類。在我國本病發病率不高,也不常見,對養魚生產危害不大。
             
            【癥狀】 魚蛭寄生在魚的體表鰓及口腔等處。少量寄生時對魚的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時,因魚蛭在魚體上爬行及吸血,魚表現不安,常跳出水面,在冬季更易被看出。
             
            被破壞的病魚體表呈現出血性潰瘍,嚴重時則壞死;鰓被侵襲時,病魚呼吸困難,嚴重時引起魚體消瘦,生長緩慢,貧血,以致死亡。
             
            【診斷】 肉眼可見蟲體。
             
            【防治方法】 采用2。5%的食鹽溶液浸浴魚體0。5~1。0小時,或用二氯化銅(100升水中加5克)浸浴15分鐘。治療后魚蛭從魚體上跌落下來,但尚未死,所以浸浴后的水不應倒入池中,應采用機械方法將魚蛭消滅。
            ?
            關鍵詞: 水產 防治方法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Av站免费观看

                <form id="p5vvh"></form>

                <address id="p5vvh"></address>

                  <form id="p5vvh"></form>
                  <noframes id="p5vvh">

                      <sub id="p5vvh"><address id="p5vvh"><listing id="p5vvh"></listing></address></sub><noframes id="p5vvh">

                      <address id="p5vvh"><listing id="p5vvh"><nobr id="p5vvh"></nobr></listing></address><noframes id="p5vvh"><address id="p5vvh"><menuitem id="p5vvh"></menuitem></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