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點扶持,2點關注
7月13日,華儲網發布通知,將開展今年以來的第二次中央儲備豬肉收儲入庫工作。同時,國家發改委也印發《城鄉冷鏈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將重點支持服務于肉類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鏈物流設施項目。
該《辦法》明確支持物流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冷鏈物流設施項目以及需要支持的其他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其中,重點支持服務于肉類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鏈物流設施項目(不含屠宰加工線等生產設施),公共冷庫新建、改擴建、智能化改造及相關配套設施項目。
解讀文件內容,對于扶持的項目其實很好理解,分為3個模塊:
一是物流基礎設施項目。這一塊一直是我們的短板,因為基礎設施往往需要投入較大,所以也是扶持的重點。二是冷鏈物流的設施項目。三是其他物流基礎設施項目。
關于這個政策,主要有2個點值得關注:一是國家為啥要大力發展肉類冷鏈物流?二是對養殖業會有什么影響?
“運豬”向“運肉”的轉變
與冷鏈物流發展相關的,有一個重要政策轉向,即鼓勵從“運豬”向“運肉”轉變。
去年8月份,國務院曾下發關于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完善活畜禽長途調運監管措施,鼓勵畜禽產品的冷鏈運輸冷鮮上市,運輸生豬等活畜禽的車輛也不再享受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的政策。

為防控非洲豬瘟,我國從2019年年初開始,就已在中南6省區試點開展分區防控,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從2019年11月30日起,除種豬、仔豬和“點對點”調運生豬外,全面禁止非中南6省(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和海南)的生豬(種豬、仔豬除外)調入。
從全國范圍來看,之前的北豬南運往往距離遠,運輸時間比較長,且在環境及天氣的變化中易發生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傳播風險。
所以,今年的一號文件中特別提到,要陸續改“運豬”為“運肉”。“運豬”向“運肉”轉變,這就無疑使肉類冷鏈發展提出了要求。
“運肉”終是利大于弊
對于限制活豬調運,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曾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實施分區防控是控制和消滅動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也是國際通行做法,已被國內外實踐反復證明。
結合曾經“北豬南運”的背景,短期內,北方主產區外調豬數量下降,供給短時增加,價格下滑,南方主銷區調入的活豬量減少,但白條肉增加,豬價下降速度會略緩。但上述影響其實一周左右就可以消化。從疫情防控的角度來講,這種措施是有意義的。
對于限制活豬跨區調運過程中,部分種豬、仔豬仍可調運的原因,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指出,仔豬和種豬是生產投入品,如果不允許調運,生產就沒有辦法繼續。
同時,在非洲豬瘟發生前,跨省活豬調運量在1億頭以上,但相比之下,仔豬和種豬的調運量相對來說要小很多。
此外,非洲豬瘟發生后,很多省份都已經開始鼓勵提升本地種豬供給能力,養殖戶傾向于為減少疫情風險選擇在本省購買種豬或者留存性能較好三元母豬做種豬,也使得后期仔豬、種豬調運量不大。
朱增勇認為,調運新規的實施并不會對各地區豬肉供給產生影響。非洲豬瘟發生后,我國生豬調運結構已經發生改變。
2019年,農業農村部對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區域化防控,按照地理相鄰、產銷互補等區域劃分原則,將國內分為北部區、西北區、東部區、中南區和西南區5個大區,經過科學劃分的各大區內都有具備實力的主產省和主銷省,其間一些地區已不允許跨區調運活豬,但會允許區域外經過備案、檢疫的規模養殖企業和屠宰企業之間實施“點對點”的調運,走指定通道,滿足豬肉產品需求。“2019年,活豬調運量較上年下降了約48%,豬肉調運增加9.7%,現在活豬調運比例也仍在下降。”
“在新調運政策的推動下,‘北豬南運’會慢慢轉變成‘北肉南運’。”朱增勇舉例稱,假設河北省的豬肉量已經可以滿足北京、河北等北部區需求,多余的豬肉就可以通過就地屠宰,以肉的形式再運到南方區域,“但這也要依賴于這個省份本身擁有的屠宰深加工能力和所在區域的冷鏈物流設施條件。”
肉類冷鏈的現狀
其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質量安全越來越關注,冷鏈產品已逐漸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只是很多人并沒有注意到。
但相對國外發達的冷鏈運輸,我國的冷鏈物流發展還處于基礎階段。但近幾年,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產業結構調整,我國冷鏈需求規模越來越大,達到1.05億噸,尤其受電商影響,農產品冷鏈這一塊發展比較快。
其中,肉類冷鏈主要包括4個環節:冷藏加工、冷藏儲存冷藏運輸和冷藏銷售。我國是肉類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肉類產量約占全世界總產量的30%,而其中豬肉就占到了一半以上。大約每年約有8000噸的肉類產品將進入流通領域,且這個比例仍在逐步提高。
而冷鏈產品對物流過程中環境的特殊要求,需要建立特殊的冷藏、冷凍設備來保證產品的質量,而這些固定設施的投資往往比常溫產品的投資高3到5倍,所以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重點項目之一。
對生豬市場有什么影響?
那么,改“運豬”為“運肉”以后,對豬價以及生豬市場會有哪些影響呢?
1、產區生豬無法調出后,一部分只能進行內部消化,而另一部分只能在當地屠宰以后轉為肉類冷鏈運輸,這將導致產區屠宰量增大,進一步加大當地屠企的話語權。而屠企作為生豬進入市場的中間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豬價的波動。
2、冷鏈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成本的上漲可能會對豬價產生一定影響。
3、隨著“運豬”改為“運肉”的增加,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冷鮮肉推向消費市場。
據了解,隨著近幾年豬肉消費結構變化,冷鮮肉及深加工制品在豬肉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呈緩慢增加趨勢。另外,加上政策的支持,市場上冷鮮肉會愈發增多。
對消費者來說,無形中也會給市民帶來很多心理負擔。冷凍肉會不會不健康?冷鮮肉是不是沒有新鮮肉營養?多種問題浮現。
對于養豬人來講,屠企作為生豬下游占有更大的話語權,遇到屠企壓價,養殖戶的利益是否會被進一步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