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魚攝食亢奮,瀕死魚眼球突出,身體發紅,下頜、胸鰭基部點狀充血,鰓絲腫脹,在鰓蓋張合或魚體跳躍的過程中,血水會從鰓部流出,死魚撈上來水下一側鰓蓋上有血水淤積,呈現出紅斑樣,俗稱“美人斑”。這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判斷是否鰓出血癥狀之一。
病魚內臟壞死,內臟、肌肉出血,魚鰾有點狀出血。其中鰓蓋一側的出血斑以及魚鰾上的點狀出血時鰓出血病的臨床診斷的典型癥狀。
鰓出血病的典型癥狀
流行情況:2009年該病在蘇北地區首次出現,之后在主要的鯽魚養殖區域逐漸大規模流行。自2011年起,大豐、射陽、興化、高郵、金湖等蘇北鯽魚養殖大縣異育銀鯽的發病甚高,部分縣區有高于60%的發病率,部分塘口因病死亡率高達90%以上,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目前只感染鯽魚,同池塘混養的其他魚類沒有感染的報道(可為診斷提供參考),發病個體為100克-300克,偶見500克左右。發病快、傳染能力強、死亡率極高,呈典型的暴發病特征。
流行季節為每年的4~11月,高峰季節為4~6和9~11月,該病流行的水溫適宜范圍為 15.0~28.0℃,水溫在22℃-28℃范圍內高發。
當7~8月水溫處于上行期升高至28.0℃以上時,這種疾病的發生率會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止發生。但是,當9月以后水溫進入下行期時,即使水溫仍然高于28.0℃,異育銀鯽的“鰓出血病”也有可能發生。
鰓出血和大紅鰓病的區別
在診斷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鰓出血病的主要癥狀來判斷。在診斷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鰓出血病和大紅鰓病的區別,以免造成誤診。它們的區分點如下:
大紅鰓病的發病魚的鰓絲特別鮮紅,(如西瓜的紅瓤),一旦放入水盆又會恢復原色,有別于以往發病魚的癥狀。病魚體色發黑的現象較多。死魚鰓蓋沒有紅點,死魚的體表相對正常,病魚的鰾呈彌散型出血,發病時攝食下降。
而鰓出血病的鰾為點狀出血。體色發黑的現象較少,病魚發病時攝食亢奮。鰓蓋一側有血水淤積形成的紅斑,眼球及下頜、胸鰭基部點狀充血。
疾病誘發的因素
1、刺激性強的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在鯽魚鰓出血病發病嚴重的疫區,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藥物的不規范使用,大量成分不明的非藥品充當著治療的藥品出現在生產當中,許多養殖戶在一些賣魚藥銷售人員的誤導下,大劑量選用了重金屬,代森銨,有機磷類,菊脂類等刺激性強的殺蟲劑和消毒劑進行頻繁殺蟲和消毒,從而導致鯽魚鰓部損傷更加嚴重,進一步加大了鰓出血的發生幾率。
2、養殖過程中的不合理投喂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很多養殖戶有加大投喂量,讓魚盡快達到上市規格,銷售的心理,往往欲速則不達,攝入了過多的營養物質造成魚體內的代謝壓力過大,體質下降時疾病的另一個誘因。
3、養殖過程中對水質和底質缺乏良好的管理,造成水質與底質的惡化,鯽魚的體質和免疫力的下降。
在疾病高發的區域,很多爆發疾病的塘口存在未及時清淤的情況,加上養殖過程中的不合理投喂,造成更多的殘餌和糞便在池塘底部的積累,增氧機械配置不合理,造成水質和底質的惡化,鯽魚是底棲魚類,對底質的惡化更為敏感。缺氧等應激常常會誘發鰓出血??;水質良好,無其他疾病的塘有可能控制很好,甚至到出魚死亡率都很低甚至停止。
4、魚種種質差異
鯽魚養殖過程中良種覆蓋率不足,大量的小苗場用于繁育的親本存在近親繁殖的現象,種苗的體質及抗病能力退化。
(一)預防
1、養殖過程中做好養殖環境的管理,定期使用環境改良劑(如微生態制劑,底質改良劑等)進行增氧、改底、調水,改善魚的生存環境。鰓出血病很容易在低溶氧的養殖環境中發生,做好池塘溶氧管理很重要。
2、疾病高發的季節使用免疫多糖,中草藥(三黃散,板黃散,板藍根末等)拌料內服,增強魚的體質和免疫力,提高魚體的抗病能力。
3、多品種輪養或者混養(鯽魚草魚混養或者鯽魚鳊魚混養等),改變原來的單養鯽魚的模式,降低疾病爆發的風險。
4、一定不要從疫區購進鯽魚種苗,鯽魚苗種下池前用聚維酮碘配置的消毒水進行浸浴消毒。
5、及時處理魚體表錨頭蚤等大型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容易在體表形成傷口,造成病原微生物的繼發感染。
(二)病害發生時的應對措施
由于鰓出血病屬于病毒病,現階段不存在針對直接殺滅病毒的特效內服藥物,因此,在控制的時候只能從抗應激,修復體質,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改善水體環境,為病魚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使用刺激性小,具有殺滅病毒作用的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控制疾病的傳播。
1、對于達到上市規格的魚,最佳方案是盡快賣魚,因鯽魚鰓出血是病毒性疾病,控制較為困難,如果采取調水,改良環境,抗應激,修復體質和提高免疫力等措施,并不一定能完全控制住,可能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
2、有時往往不能做到發現疾病,馬上當天就出魚,有的由于規格過小的原因或者因為需要時間安排車輛,聯系收魚人員等,不能及時出魚時,建議采取以下措施應對。
發現疾病后:上午使用潑灑姜(200-300克每畝)+魚大大三寶VC1包1-2畝,6小時后使用魚大大平臺蛋氨酸碘1瓶1-2畝.米,兌水之后全池潑灑。較聚維酮碘而言,蛋氨酸碘的刺激性更小,對控制病毒的傳播效果更好。池塘內開足增氧機,入夜前使用固氧片(過氧化鈣,2包1畝)全池干撒。上述方案連續使用3天。
如水質指標不良,下午使用菌毒清(30%)或者雙氧底凈顆粒處理養殖水體的氨氮和亞硝酸鹽。
內服:減料拌藥餌內服,投喂量為原來的1/2-1/3,每天喂料1次(喂料時間在下午使用蛋氨酸碘消毒1小時以后),使用芳草黃芪多糖免疫草1包或者魚大大高穩C 20克+膚美1包或者芳草板黃散1包+地錦草末100克拌料10千克,連續使用5-7天。如果有細菌繼發感染,可以在藥餌中添加合適的抗生素。
需要注意是,鰓出血病不宜用具有刺激性的抗生素和消毒劑等藥物,包括有刺激性的調水類制劑,只要用刺激性的藥物,鯽魚體表馬上發紅,鰓部流血,加速鯽魚死亡。發病后,不宜進行換水,拉網刺激等操作。治療的時候還需要注意網具的嚴格消毒和死魚的處理,防止疾病通過網具和死魚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