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夜晚,“養豬大戶”溫氏股份發布了半年報業績預告。根據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溫氏股份的凈利潤為虧損22.6億至25.6億,同比由盈轉虧,去年同期該數據為盈利41.53億。
今年以來,受到豬價大幅下跌的影響,除了牧原股份等少數豬企外,大部分的上市豬企上半年業績都出現了虧損,因此溫氏股份業績虧損也并不稀奇。不過,作為養豬、養雞“兩手抓”的養殖業龍頭,今年以來雞肉價格明顯回升,照理說說養雞業務起碼能對沖部分養豬業務帶來影響,那么為何上半年溫氏股份的業績仍然巨虧?
溫氏股份,不一樣的養殖大戶
溫氏股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當時,溫氏股份的創始人溫北英和兒子溫鵬程決定創業,于是他們帶著當地的七戶農民和籌來的8000元股本共同創業,成立了勒竹畜牧聯營公司。次年,公司改名為“簕竹雞場”。
1986年,一件事對簕竹雞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時,一位農戶因為生意失敗,想向溫北英賒購一些雞苗自養??紤]到這位農戶技術薄弱,養雞風險大,溫北英決定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不僅提供雞苗,還提供飼料、藥物和技術服務,甚至幫忙出售肉雞。
沒想到在簕竹雞場的幫助下,這個農戶經營越來越好,這吸引了周邊更多農戶來賒購雞苗,于是“公司+農戶”模式就此誕生,這個模式也一直被沿用到了現在,并被外界稱為“溫氏模式”。
在大部分豬企都采用“一站式”模式的情況下,采用“公司+農戶”模式經營的溫氏股份可以說是非常獨特,這也是溫氏部分被稱為“不一樣的養殖大戶”的原因之一。
在“公司+農戶”的模式下,簕竹雞場飛速發展,年產值逐年飆升,到了1994年,簕竹雞場的銷售額突破1億元大關,隨后雞場改名為“廣東溫氏集團”。
1997年,溫氏股份的決策人溫鵬程在調研時發現養豬比養雞要更賺錢,而且豬肉的市場相比雞肉市場來說要大得多。
于是,溫鵬程毅然決定進軍養豬行業,溫氏股份的經營策略也從之前的“專養一只雞”轉變成了“再養一只豬”。
在決定轉型后,溫氏股份養豬、養雞“雙業并進”的模式一直維持到了現在。
與牧原相差2000億,溫氏股份模式還走得通嗎?
憑借著獨特的經營策略和模式,溫氏股份在養殖行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5年上市時,溫氏股份的總市值最高一度達到了2531億,是當時所有上市豬企中市值最高的企業,同時也是創業板前十大市值企業之一。
不過,這個“輝煌”并沒有延續多久。
在上市后,溫氏股份的股價就開始震蕩下行。到了最近這兩年,溫氏股份更是被眾多的“后輩”超越,目前溫氏股份的市值在整個豬肉板塊中僅排在第五位,相較于第一位的牧原股份相差了近2000億。

為何曾經排在第一的溫氏股份,如今會被超越呢?除去豬價大跌的這半年,在最近幾年時間里,受到豬價大漲以及豬企擴產的影響,許多豬企的業績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例如牧原股份,在2018年其營收僅為133.9億元,凈利潤為5.2億元,但到了2020年,營收就飆漲到了562.8億元,凈利潤也提升到了274.5億元。
究其原因,“雙業并進”的模式拖累了溫氏股份的業績。
由于豬周期和雞周期并不相同,雖然從表面來看,溫氏股份的“雙業模式”可以減少周期變化的影響,但實際上卻是“兩頭不著邊”。
像在去年,豬價還在高位持續震蕩,許多養豬的企業都賺得盆滿缽滿,但因為雞肉價格大跌的影響,溫氏股份的凈利潤要比別人低上一大截。
而到了今年,雖然豬價大跌,但雞肉價格開始反彈,本來想著溫氏股份的業績能比其他純養豬的企業要好上一點,但實際上養雞的盈利仍然沒能完全對沖掉養豬帶來的虧損,因此溫氏股份在今年上半年仍然巨虧了23億。
溫氏股份,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
從當下的現狀來看,“公司+農戶”、“雙業并進”這兩個模式似乎優勢并不那么明顯了。
對比龍頭牧原股份,利潤率方面受到豬價下跌的影響,牧原股份2021年一季度的毛利率為45.88%,凈利率為39.94%。而溫氏股份2021年一季度的毛利率為13.44%,凈利率為3.52%,兩項數據中,溫氏股份都要遠低于牧原股份。

而業績增速方面,2021年一季度,牧原股份的營收增速為149.72%,凈利潤增速為68.54%。溫氏股份的營收增速為-3.62%,凈利潤增速為-71.28%,兩項數據,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也有著不小的差距。
從簡單的對比就能看出,牧原股份“自繁自養”、聚焦豬業的經營模式,當下要優于溫氏股份的“公司+農戶”、“雙業并進”模式。
實際上,我們并不否認溫氏股份的這些模式為其帶來的成功,但如今的養殖業更加講究經營效率,“溫氏模式”已經開始有點“落伍”了。如果想要止住頹勢,改變經營模式和策略是溫氏股份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