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在于,榮昌有個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不斷為當地生豬養殖注入數據“養料”,讓散戶及養殖企業實現生豬的智慧養殖及買賣,榮昌也在此基礎上探索出獨特的數字鄉村之路。
今(12)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帶著疑問,來到榮昌一探究竟——被大數據賦能的生豬有什么不一樣?
生豬大戶是個“數據控”
榮昌區吳家鎮,是重慶知名蔬菜吳家蓮白的產地,東北漢子劉剛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建起了一家現代化養豬場。
八千頭存欄,年出欄兩萬頭。
劉剛在重慶讀的大學,專業對口,創業自然輕車熟路。如今,他的養豬場達到中型規模,下一個“小目標”,就是擁有自己的種豬繁育場,真實完成生豬養殖端的閉環。
“對于大多數國內養殖戶來說,最大的痛點就是生豬種源自給率低。”劉剛說,實現這一目標其實不容易,養殖規模要足夠大才能采集有效的樣本,在樣本基礎上才能錄得從繁育、營養、品控到疾病防治全流程優化方案,從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以前怕,現在不怕了,劉剛笑著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說。
這是因為榮昌擁有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還越來越接地氣,數據賦能不斷從“實驗室”應用到養豬場和散養戶。
近水樓臺先得月。
劉剛將辦公室安在榮昌高新區,與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直線距離不到千米。平時,他在城里處理公務,位于吳家的豬場則由5個伙伴打理。
生豬大數據裂變式賦能
生豬大數據真有那么厲害?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來到了生豬大數據中心新館,里面的數據模塊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實時交易、存欄情況、智慧豬場、養豬機器人等產生的數據流,源源不斷向生豬大數據中心匯聚過來。
“這些寶貴的數據資產,能夠持續為我們的(生豬)大數據中心以及養殖商戶賦能。”榮昌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不同的數據進來后,我們可以將其打標放到不同的數據池里,每個池子裝滿數據就可以形成一個數據模塊,根據需要,這些數據模塊可以獨立,也可以聯動,為養豬戶、科研單位、上下游供應鏈建立實驗模型和決策依據。
對此,劉剛感同身受,“我想建自己的繁育場,就是因為身邊有了大數據中心,里面的數據分類越來越細,農牧業專家也陸續進來了,我能從大數據中獲得的有價值信息也更多了。”
以前,信息不對稱,市場漲跌情況無法預估,有了生豬大數據,劉剛每天都要花時間研究行情,像對待期貨一樣,看數據做決策。
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以前,榮昌生豬大數據偏重于生豬交易,交易量占全國6-8%;如今,數據平臺不斷擴容,旨在為產學研全鏈條賦能,這一戰略得到了市場和政府部門的一致認可。
數據齊全的生豬更值錢
用大數據“喂”豬,有力帶動了榮昌數字鄉村的探索。
“學”有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當支撐,“研”有生豬大數據中心提供平臺,“產”亦有大、中、小養殖企業不斷上量,榮昌“數字鄉村”在生豬養殖板塊得到了最好的實踐。
多輪驅動下,首批六個生豬智慧養殖示范場快速推進;重慶畜科院雙河九峰山13個科研基地年底有望全面建成;生豬產業區塊鏈電子印章實現產業鏈全流程數據上鏈,以此為依托建設全國首個生豬區塊鏈溯源平臺,年內可上線。
“通過數據賦能,養殖方上傳更精細的養殖數據,也為生豬的品質定級帶來了依據。”生豬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數字鄉村戰略為大數據賦能現代農牧業帶來了機遇,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