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養豬,網上選地種菜……”以前覺得是癡人說夢的事,如今在貴州都變成了現實。貴州作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發展大數據全國領先,當前正以四個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為示范引領,積極探索以數字技術助力鄉村產業、組織、生態、文化、人才等全面振興,這為貴州鄉村振興開新局、數字經濟育先機增添了新動能,為建設美麗鄉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岑鞏縣塔山村生豬養殖實現全程監測智慧化。(資料圖片)
區塊鏈養豬:保證食品安全
日前,記者在貴州余慶縣長坪生豬養殖場看到,一臺機器人正在豬舍巡檢,該設備可掃描豬耳朵上的智能芯片耳標,搜集處理豬舍氣味與聲音信息,監測豬健康狀況,并通過5G網絡和區塊鏈等科技將數據傳送至多個平臺,予以建檔儲存分析,供養殖和銷售參考。同時,在手機上安裝“云上畜牧”APP,可實時查看豬舍情況,比如:豬舍溫度、生豬體溫、生豬運動軌跡等。
長坪生豬養殖豬場老板告訴記者,通過區塊鏈技術,可詳細記錄生豬全周期資料鏈條,并經過加密算法對資料進行保護和有效驗證,保證食品安全,提升生豬品牌價值。例如,某頭豬重300斤,進入屠宰場切成大小不一的60塊,每塊都標注重量和部位,這些產品資料,存儲在養豬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屠宰場、批發市場和超市的節點里(這些節點可以理解為通過網絡相連的電腦或服務器),若想改動某一個節點數據,必須經過其他所有節點同意(確權),如此就可讓某一方難以更改,數據造假可能性被排除,也能很快溯源查到某流程造假的痕跡。“采用區塊鏈技術,豬原產地標識、物流、銷售資料都能夠保證千真萬確,對消費者來說,能保證買到安全有質量的農產品;對生產企業來說,也能確保品牌和信譽。”長坪生豬養殖場老板說,在區塊鏈技術賦能下,對養豬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梳理與整合,形成精準化養殖技術與標準,輸出給其他養殖企業,同時也能根據不同養殖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定制。據悉,長坪生豬養殖場是余慶縣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年出欄近萬頭生豬。
區塊鏈技術不僅給養殖場帶來變革,也給銀行和保險公司都帶來便捷。余慶縣農商銀行董事長李黔虎告訴記者,以往金融機構都怕給養殖場貸款,主要是對養殖場情況不好把握,風險不好控制,同時養殖個體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能獲取的貸款金額較少?,F在通過區塊鏈、物聯網技術,隨時可了解養殖場生豬數量和健康狀況,解決了銀行監管的后顧之憂,也通過生物資產抵押解決了養殖戶融資難題,有效提高養殖效率。因此,為支持養殖業壯大發展,余慶縣農商銀行還推出了生豬抵押貸款產品。另外,對保險公司來說,以前養殖5000頭生豬,為節省保險費用,養殖場有可能只買1000頭豬的保險,一旦生豬生病死亡,養殖場找保險公司理賠時,一頭豬被死幾回的情況都存在,如今有區塊鏈技術,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

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村史館。(資料圖片)
網上選地種菜:夢想的田園生活
從智慧農業、金融、旅游、教育、醫療、黨務、村務、三資管理,到制定、實施和推廣地方性標準化種植規范,接受農技專家在線一對一指導,再到建立區域性的農業發展大數據地圖,這些都可在貴州省農村信用社開發的“黔農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及“黔農e村”微信小程序中找到。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是貴州數字鄉村建設的示范點,也是貴州省農信社“黔農智慧鄉村”項目建設的試點推廣村。打開“黔農e村”小程序,村里情況一目了然,從外地人到村里旅游吃住,到村民辦事就業、生活繳費、貸款購物,再到村務管理、村務信息公開等,打開小程序一鍵搞定。登錄“黔農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村里資源、資產、資金的詳細情況。
其中有項功能引起記者注意,那就是塘約村和平壩區農信社共同推出的“網上選地種菜”火爆微信朋友圈,其做法就是把村民土地集中起來,網上公開土壤情況、土地面積等,然后平壩區農信社整合客戶資源,鼓勵客戶根據自身需求,網上選地種菜,過夢想的田園生活。
塘約村村委會主任彭遠科告訴記者,其實就是現實版“QQ農場”。彭遠科算了一筆賬,以前老百姓種植玉米或稻谷,其經濟價值不高,現在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土地附加值,重要的是促進旅游拉動消費。
平壩區農信社黨委書記、理事長李偉告訴記者,為確保農產品品質,現實版“QQ農場”通過區塊鏈技術,在地里安裝視頻裝置,施肥、除草等程序一目了然。
“雖不能百分百保證是有機農產品,但可保證是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還可溯源,對品牌培育也會起到促進作用。”李偉說,為保障此項工作順利進行,平壩區農信社將出臺相關貸款產品,鼓勵城市居民參與其中,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從江岜沙景區完善智慧旅游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能力。(資料圖片)
“智慧工程”為鄉村振興插上翅膀
大數據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讓貴州農村發生了巨變。記者在塘約村看到,這里風景如畫,一幢幢小洋房掩映在綠樹叢中,清澈的小溪蜿蜒環抱,寬闊的柏油馬路通向四方。村委會辦公大樓處,智能快遞柜、銀行機具、自助銀醫機等應有盡有。彭遠科告訴記者,塘約村有921戶3760人,人均年收入2.2萬元。
“當前,在智慧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塘約村將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打造智慧旅游,把196間民房打造成民俗風情園,提出林地景觀化、道路香草化、河岸廊道化、庭院個性化、設施現代化、市場數字化、產品品牌化、管理智能化、壩區菜園化等九化,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帶領村民共同富裕。”彭遠科說。
羅德才是塘約村村民,他告訴記者,自從2017年,塘約村成為4A級景區后,村民大多搞起了三產業。記者見到他時,正在自己鹵肉店忙碌,他說去年6月在村里小吃街租了10多平方米的商鋪,讓妻子經營,村里游客較多,鹵肉店一個月有7000-8000元純利潤,一年下來有10多萬元的收入。
“目前,家里建起了300平方米的二層小洋樓,當前搞智慧鄉村建設,每家每戶都安裝了攝像頭,有的家庭還全部智能化。”說到此處,羅德才拿出手機,點開“黔農e村”小程序,家里情況一目了然。
塘約村是貴州智慧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貴州全省培育了70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和23個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成縣級電商運營服務中心60余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0220個,快遞物流覆蓋全省80%的鄉鎮,電商讓分散的農產品進入大市場變成現實。
今年貴州大數據戰略行動工作要點中,明確繼續深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網絡扶貧等,加快推動大數據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有了大數據,貴州鄉村振興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