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瀘州市龍馬潭區雙加鎮雙加社區的四川鄉韻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鄉韻公司),采訪了鄉韻公司業主和為其數字漁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的四川漁光物聯技術有限公司(通威集團旗下公司,以下簡稱漁光物聯)負責人,并咨詢省水產局相關人士,解答數字漁業的奧秘。
智慧養殖
順著雙加社區的鄉村小路蜿蜒前行,每隔百余米便可見到一處魚塘。“我們專注于農、林、牧、漁等行業,現有魚塘的養殖面積已超過350畝。”鄉韻公司董事長簡國清告訴記者,公司以建設現代智慧漁業,鱸魚、鱖魚養殖為中心,以特種水產繁育種苗基地建設為目標,公司自2020年起進行省級水產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建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物流等工作。而數字漁業則是其建設省級水產現代農業園區的重頭戲。
何為數字漁業?數字漁業有何優勢?在鄉韻公司辦公室,一塊超大的電子顯示屏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凡事都講究科學,養魚也不例外。從前養魚‘靠天吃飯’,投喂、養護全憑感覺,現在有了這些設備,可以讓水產品更加高質、高產。”簡國清說,數字漁業的最大優勢在于“數字化”“精準化”。
該顯示屏是鄉韻公司數字漁業系統中的多級運維展示平臺,通過它,可以實時了解養殖水體的水質指標和視頻影像,監測養殖設備的工作狀態,有異常情況會自動觸發報警,避免財產損失、保障人員安全。簡國清隨手點了一處魚塘監控向記者演示,各魚塘的水溫、水位、水質、溶氧等參數,甚至魚體種類、數量都被精確顯示到個位數。
“通過手機和特定軟件,我們也能及時了解魚的生長情況、水體水質,實現遠程‘在線養魚’?,F在十幾口魚塘,只需要一個人就能實現日常管理。”在鄉韻公司精心打造的高位循環養殖池,幾名工人正通過控制器給魚增氧。劉志桂是鄉韻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告訴記者,自己平時主要負責銷售工作,數字漁業是水產行業的風口,工作人員需要盡快掌握相關知識,更好地服務市場銷售。
簡國清表示,自9月初至10月中旬,依托現有的數字漁業系統,鄉韻公司產值突破100萬元。未來,鄉韻公司將加速智能生態農業產業化,將園區建設成為瀘州漁業智能生產“育繁推”一體化示范標桿。
力促減排
數字漁業的工作原理可通俗理解為監控、反饋、控制三個環節。即:水產園區以硬件設備為支撐,檢測園區各項數據,再以網絡傳輸實時反饋到管理中心、PC端、手機端,最后再通過管理系統,向各種養殖設備發送控制指令,實現智能化控制。
“在四川范圍內,我們算是技術上的先行者。”上述負責人表示,水產養殖相較畜禽、稻田種植的智慧化建設相對落后。漁光物聯前身為通威集團信息部,自2011年起嘗試將漁業養殖與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結合,并在2016年成立公司對外服務,陸續在四川、兩湖地區、華東、重慶等地進行了數字化漁業的項目推廣。